“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意思,出处,故事
楚襄王时贵族把持朝政,楚国文学家宋玉(相传是屈原的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有一些批评,因而受到贵族势力的排挤。楚襄王听信谗言,有一天责问宋玉说:“你的行为有不检点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些人对你不满意?”宋玉回答说:“确实有这样的事,从前有一个人在郢都唱歌,起初唱的是下里巴人,能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后来唱阳春白雪,跟着他唱的就只有数十人了。这是因为歌曲越高深,会唱的人就越少。因此,那些平凡的人,是很难了解我的所作所为的!”
从此“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就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和通俗的文艺作品。
-
吴全节 鸟啄残花污草庵,一春未到两山探。 忽观痴老图中道,南峰翠带北峰岚。 吴全节(约1273—1357),元诗人。字成季,号闲闲、看云道人,饶州安仁(今江西余江县锦江镇)人。学道于龙虎山张留孙。元世
-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妍姿巧笑,和媚心肠。知音识曲,善为乐方。哀弦微妙,清气含芳。流郑激楚,度宫中商。感心动耳,绮丽难忘。离鸟夕宿,在彼中洲。廷颈鼓翼,悲鸣相求。眷然顾之,使我心愁。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
北宋诗人林逋字君复,钱塘(今杭州)人,早年放浪江淮,后隐居孤山,种梅养鹤,不婚不仕,人称其“梅妻鹤子”。平时徜徉湖山,吟诗作画,其《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一首,被誉为咏梅绝唱。死后即葬孤山,仁宗谥号和靖先生。林逋的洁志高行受到历代文人的崇敬,赞辞累世不穷。如北宋苏轼《书林逋诗后》,南宋吴锡畴《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出处】唐李商隐《 夜雨寄北 》。 【意思】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 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
-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作品赏析坠:一作堕。竹云:一作行云。---------------------------此诗拟古乐
-
【作品提要】 医科大学的大学生巴扎罗夫到他的同学阿尔卡狄家里来度假。在这个与他格格不入的贵族庄园里,巴扎罗夫很快地就与这个庄园的主人、自由主义者基尔沙诺夫兄弟,特别是与阿尔卡狄的伯父巴威尔·基尔沙诺夫
-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字原甫)知制诰;喜祐元年(1056),因避亲出守扬州,欧公便作此词送给他。欧公曾于仁宗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此词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自己扬州的生活,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文
-
张养浩:标山记 张养浩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叠矗,势陂陀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
-
彤弓 作者: 李登伍 【本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