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卷·乡村四月》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翁卷·乡村四月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是一首写江南农村初夏风光的诗。
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状水光映天。妙的是不直接点明树和水,而是从视觉角度着眼,用“绿”和“白”这两种对比之色来表现远望中的整体景象,色彩明丽动人。更妙的是,诗人不仅以捕捉到山水的色彩形象为满足,他还要写出山水的精神。农历四月已是初夏,自然不同于芽叶方抽、朦胧新绿的初春景象,所以在“绿”字之后用一“遍”字,“白”字之后著一“满”字。诗人写的不是一棵树、一片林,而是满山遍野的树;不是一条水溪、几畦秧田,而是视力所及的所有川渎。这才是初夏的景象。这是乡村的静景。下面又进一步描写:“子规声里雨如烟”。以烟喻雨,把那如烟似雾、霏霏霖霖的细雨形象,描摹得非常传神。更妙的是还加上了“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本草·杜鹃)的子规鸣声。雨是润物无声的细雨,景色凄迷,一加上这催耕的鸟声,便由静入动,显示了活泼的生机。
后两句写农事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括尽乡村四月的景象。第四句补足上句之意。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才”和“又”两个虚字用得灵活,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四句诗,有静有动,绘声绘色,鲜明如画,却又能补绘事所不及。述事纯用口语,颇似民歌,却又比民歌深沉。山水描写是为农民劳动勾画的背景,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见于言外。
-
【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与译文]这是陆游绝笔诗中的两句。他向儿子们嘱咐: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完全收复中原的那一天,你们可不要忘记在家祭的时候把胜利的喜讯告诉我。乃翁,你父亲,这里是诗
-
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
-
【原题】:予与王瞻叔韩通一林梅卿余知默徐彦才六人皆同庚也一登政路五上禁涂其四久已物故所存者独知默与予耳今日得报知默又已云亡念年齿至此予亦岂久于世者乎怅然有感于怀因成数语以自解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春天最忙碌的应该是繁花吧,错过花期,就是一季,所以花儿们一刻也不敢怠慢。 刚刚“一枝红杏出墙来”
-
作者: 王海龙 啊,欢乐的新客,我听到了, 我听到
-
信之忍第二十四信之忍第二十四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尾生以死信而得名,解杨以承信而释劫。 范张不爽约于鸡黍,魏侯不失信于田
-
两肉缘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四卷十二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乾隆年间。 现仅存清写刻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清写刻本。 明朝嘉兴府秀水县有一监
-
我绝不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 会有任何障碍;爱算不得真爱, 若是一看见人家改变便转舵, 或者一看见人家转弯便离开。 哦,决不!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 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 爱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颗恒星,
-
薛宝琴对自己幼年经历的夸耀和这些怀古诗的总的情调比较低沉是一致的,都曲折地反映出她原先的家庭已经每况愈下了,否则她不会前来投靠贾府。不过,她眼前所过的总还是贵族小姐的奢华生活,她真正悲哀的日子将随着四大家族的没落而到来,那时候她还会再一
-
【注释】:(出何孟春《馀冬序录》徐兴公云:“偶客邵武,见仁寿寺壁间书此诗句,字少异,不书姓名年月,大都类国初人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