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蚡言安国太后[4],天子亦素闻其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5],迁为大司农[6]。闽越、东越相攻,安国及大行王恢将[7]。兵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
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8]。匈奴来请和亲[9],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10]。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11]。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12],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13],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14]。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15],虏以全制其敝[16]。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17];冲风之末[18],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段意】 建元中安国厚赠汉廷权臣武安侯田蚡,召为北地都尉,升大司农。率兵平诸越,越降,未至而罢兵。建元六年为御史大夫,力陈与匈奴作战胜不获利,攻之不便,主张同意和亲要求。天子许之。
字数:480[1]武安侯田蚡(fen):景帝王皇后同母异父弟,封武安侯。
[2]亲贵用事:亲信显贵,执掌大权。
[3]遗(wei):赠送。
[4]蚡言安国太后:田蚡向太后提到韩安国。太后:孝景后、武帝母王姥,下同。
[5]北地:郡名,甘肃、宁夏交界之马岭,在今甘肃庆阳西北。都尉:佐太守掌全部军事。
[6]大司农:九卿之一,掌租税、钱谷、盐铁及财政收支。
[7]大行:官名,掌宾客之礼。
[8]建元六年三句:公元前135年,武安侯任丞相,韩安国任御使大夫。御使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为仅次于丞相的中央行政长官,司监察、执法,并管理重要的文书图籍。
[9]和亲:汉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或少数民族之间有政治目的的通婚。
[10]数为边吏,习知胡事:多次担任边防官员,十分了解匈奴等少数民族之事。
[11]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大多过不了几年匈奴就背约犯边。
[12]负戎马之足:仗特兵强马壮。
[13]迁徙鸟举:像鸟飞似地频繁迁移。
[14]不属为人:不内属汉朝作天子之民。
[15]罢(pi):同“疲”。
[16]虏以全制其敝:匈奴以逸待劳,趁汉军疲惫而制之。虏:对匈奴的蔑称。
[17]鲁缟(gao):鲁地所产的白色生绢,极薄。二句说何况强弩之末连极薄的鲁缟都穿不透。弩(nu):强弓。
[18]冲风:由下往上的强风。
-
只要并不是靠这来解决国政,布置战争,在朋友之间,说几句幽默,彼此莞尔而笑,我看是无关大体的。就是革命专家,有时也要负手散步;理学先生总不免有儿女,在证明着他并非日日夜夜,道貌永远的俨然。小品文大约在将
-
孩子的爸爸在島上当兵,孩子跟妈妈去过一次。在岛上,孩子看见爸爸了。孩子觉得穿着军装的爸爸很好看,也很威武。那几天,孩子的爸爸总是抱
-
《酴醾花·临江仙(荼縻有感)》咏酴醾花诗鉴赏
-
孤零零的树木,易变易逝的沙滩,人迹稀少的水边路。在这样一个僻静孤寂的境界,心中充满了离别的惆怅和对渺茫前途的忧虑。晚钟声中,似乎身与心都迷失了,何去何从,他只有将解脱的希望寄托在山僧身上:山僧既熟悉世间路,亦熟悉出世路;既能指点迷津,亦
-
飘飖未得意,感激与谁论。昨日遇夫子,仍欣吾道存。江山满词赋,札翰起凉温。吾见风雅作,人知德业尊。惊飙荡万木,秋气屯高原。燕赵何苍茫,鸿雁来翩翻。此时与君别,握手欲无言。
-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
公子行顾况①轻薄儿,面如玉,紫陌春风缠马足②。双镫悬金缕鹘飞,长衫刺雪生犀束。绿槐夹道阴初成,珊瑚几节敌流星。红肌拂拂酒光狞,当
-
《师说》一文乃是针砭时弊、有感而发的论说文。“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文章阐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
此诗内容不加雕饰,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真实自然地表现了唐朝贾客(商人)及其亲人的所遭受的悲惨命运。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唐朝中晚期的社会经济凋敝的悲哀和伤感。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中,通过“起”、“言”、“行
-
李煜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