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真宗时童谣》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宋真宗时期的北宋,正宋王朝统一未久,经济上倒也还呈上升趋势,但北方的辽,西方的夏不断进攻,“当时元老大臣以和亲避狄为上策,学士大臣以因循苟安为正论”(南宋·叶适语)。王钦若、丁谓等人当政,老百姓被年年的“输银”“输绢”“筑庙”“封禅”弄得穷苦劳累不堪。丁谓为了奉迎皇上,赶修 “玉清宫”,把匠人累死了,还要对人家的妻子 “收捕治罪”。人民恨他,视他为 “眼中钉”,这是很自然的。而作为历史名臣的寇准,本来已经因他力排众议,一手导演了历史上有名的 “澶渊之盟”,在有宋一代的对外关系上取得的胜利,使广大人民扬眉吐气;又加上他为人刚直不阿,甚至敢和皇上争得面红耳赤的一身正气,人民敬他,爱他,也是很自然的。但是,像他这样正直的人,是不见容于世的。在太宗和真宗两代,寇准多次被降职贬谪,最后这一次,是受丁谓的排挤,被贬到天涯海角的雷州,死在半道上。歌中的 “召寇老”正是人民的心声。
据儒林公议记载: “寇准在相位,以纯亮得天下心; 丁谓作相,专权黩货。民间歌曰: ‘欲时之好呼寇老,欲世之宁当去丁’。及相继贬斥,民间多图二人形貌,对张于壁,屠酤之市,往往有焉。虽轻眇顽冥,少年无赖,亦皆口陈指画,颂寇而诟丁,若夙有恩仇者”。
这首歌一共只有二十个字,两个句子,但却十分明确地表示了“颂寇而诟丁” 的民心。
歌的句型采用了假设条件,分别连用两个“欲得”提出了人民心中最关心的大事—— “天下宁”和 “天下好”问题,然后斩钉截铁地用 “须”和“无如”来限制了条件,规定了答案的范围,从而表达了回答内容的无可辩驳性(须拔钉和召寇老),一针见血,落地有声。这就是前人所谓:“须一刀见血,直刺题心,以数精湛语了之,则人难我易,倍觉生色。” (清·朱庭珍)
只有内容,当然不够。一首好的歌谣之所以不胫而走,甚至于千古流传,更重要的是凭借它的形式。和谐的音节韵调有如歌谣丰美的翅膀。首先要依靠它,歌谣才能走进千家万户。这首歌的结尾以“眼中钉”,押 “天下宁”;以 “召寇老”押 “天下好”,这种和谐尾韵自然产生了节奏,增强了音乐感,使人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容易,传起来方便。
除了韵之外,这首歌又一特点是谐音双关。姓名本来是偶然的。丁谓这个人不论他姓什么,都是一样的可恨。但是不知道被哪一位发现了丁姓的丁,和钉子的钉的谐音,于是把二者联系起来,移花接木作了一番处理,从而宣泄了要 “拔掉” 它的愤怒心情。
当人们心里有话不便或不敢直说的时侯,往往要用隐语来表示。朱光潜先生在它的 诗论中说: 隐语用声音上的关联则为 “双关”,双关在政治诗中尤其常见。稍后一些时期的 “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便是有名的例子。而天安门诗抄中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摇,请指示: 是拆,还是烧?”一首诗,更是团结群众摧垮 “四人帮” 的犀利武器。
当然,这一切都是自然的,合理的,丝毫不带一点做作和勉强,这就是所谓的 “文以情生,韵以诗押”(袁枚 随园诗话)。使人感到如行云流水而口口相传了。
-
咏物诗贵在能寓微婉的兴寄于生动的物象描绘之中。寄托的深浅有时不在词意的显晦,而在诗歌概括容量的大小,邹浩的《咏路》即是一例。诗中没有具体描写从京城到岭南一路上的观感,而是以不知几千丈长的龙蛇来比喻漫长的旅途和在千山万水之间盘旋上下的贬谪
-
相去三千里,闻蝉同此时。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洛桥碧云晚,西望佳人期。
-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哲理事理·自然”类的诗句。 红日西下,落日的余辉照在楼阁之上。山雨快要到来的时
-
乾隆五十四年(1789)春天,张问陶与兄问安一同在京参加会试,落第后便相约买车西归。当走出栈道,来到送险亭时,诗人即景会心,写下了这首富有诗情画意的绝句。
-
绿树满褒斜,西南蜀路赊。驿门临白草,县道入黄花。相府开油幕,门生逐绛纱。行看布政后,还从入京华。
-
作者: 张培英
-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② ,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 ③ ,文至于韩退之 ④ ,书至于颜鲁公 ⑤ ,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功德碑·《重建清沙大道碑记》(佚名)
-
[宋] 秦 观 纤云弄巧 ② ,飞星传恨 ③ ,银汉迢迢暗度 ④ 。金风玉露一相逢 ⑤ ,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⑥ ,忍顾鹊桥归路 ⑦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⑧ 。 〔注释〕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