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名篇之诗歌·诗经·国风·豳风《七月》原文、鉴赏和解读
诗歌·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七月是“国风”中一首最长的叙事诗。诗序:“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述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不少治诗者据以附会,认为七月的作者是周公,写诗的目的是歌颂先祖王业德化之纯厚,以感动成王承继先德,尽心农耕之事。也有人说,七月写的是农家乐。若不拘于旧说,我们从诗中根本看不出这些意思,能看到的却是农民一年四季劳而不得温饱的情况,听到的是“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和“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忧伤与愤怒的声音。诗中说的是农家话,写的是农耕蚕桑事,就连景物也是田野风光。这就说明了作者是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诉说了农民的繁重劳动和悲苦生活,抒发了怨怒之情,揭露了剥削者的罪恶。
这首诗比较详实地记写了西周豳地(今陕西彬县一带)的生产状况和风俗人情,是诗经农事诗的代表作。诗紧紧围绕着衣食这一根本问题,从农桑耕稼方面具体而真实地描绘了农民全年的劳动情况。男农正月开始整修农具,二月忙耕种,春夏勤耘苗,秋收冬藏,还要打猎、练兵、酿酒、凿冰、盖房等等。女农除了耕作,还要采桑、养蚕、抽丝、纺织、染色、缝裳等等。他们出的是牛马力,过的是食不饱肚衣不蔽体的悲苦生活。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不满情绪。
诗的结构严谨而奇特。首章以衣食总起,二至四章写衣,五章讲居(过渡段,由衣到食),六、七两章言食,末章总收诗意。作为长篇叙事诗,仅仅这样构制篇章,还免不了滞板无文,所以,诗人又采用兼写与宕开的方法。在写衣时,连带着食宿;在写食时,也连带着衣宿。这种有主有次、参差错落的章法结构,使诗更显得变换有姿、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诗的末章构制得更为奇妙:从表象上,它是续写;从内涵上,它是升华。它巧妙而自然地写出了农民全年辛勤劳动的汗水凝成了贵族统治者饮宴的酒浆,统治者狂欢极乐之时,正是农民“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愁叹之日。这就把诗的深刻意义开掘了出来,启示读者步入诗境体味其中的真意。
陈祚明在总结诗歌的写法时曾说过这样的话:“言事欲尽,不尽则哀不深。”七月诗在叙事方面就有这一特点。诗中用星辰霜露之变和昆虫草木之化以晓天时季候而事农桑的细节描写甚多,如以星流喻寒之将至,以“觱发”拟风寒,以“栗烈”摹气寒,读着这样的诗句,真有朔风刺肌肤寒流袭人心之感。这种细致描写,恰恰烘托出农民无衣无褐的困境和愁情。再如“五月斯螽动股”几句,描写时寒皆从物类上着笔,由对微虫随着气候渐寒而从野入室的行迹、形态、声响的描述,巧妙地活现了农民由野入室的悲惨形象和凄苦心情。这些碎事小虫,都是农民日常所熟悉、所喜爱,并与他们的生活规律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因而也最能表达他们的特有感情。也正由于所写事物来源于生活实际,所抒情感来自心底深处,所以,由这些事物所构成的画面更具有生活气息和风土情味,表达出来的感情也最亲切自然。诗又采用闲笔多于正笔的写法,创制更多的境界,拓宽诗歌表情达意的范围,增强诗的声色美。姚际恒说:“大抵古人为文,正笔处少,闲笔处多。盖以正笔不易讨好,讨好全在闲笔处,亦犹击鼓者注意于旁声,作绘者留心于画角也。”(诗经通论)如诗的二至五章,除“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和“为公子裘”为正笔外,其余皆为闲笔。二章和三章虽然都是对采桑情景的描绘,却具有化新之美,境界各异,情趣殊别。玩咏这些美句,恍惚忘其制衣,其实写的正是制衣。第四章对田猎练兵的描写境界更新,既壮观又挥洒,给人一个更加闲远的感觉。第五章对蟋蟀动股作响和蹦跳栖室的朴直精细描写,似乎与衣相关又不相关,不着一寒字,寒意已现,使人不知不觉联想到了制衣正事。以上这些闲笔各从不同侧面把制衣正事铺开,展开生活画面的描写,这就扩大了诗的表达范围,充实了内容,增强了艺术性,使读者透过所写的具体物象体味人物的心境,理解诗的深意。
本诗还体现了风雅颂相结合的特点。全诗随着叙事的需要用风用雅或用颂。三者结合起来运用,就形成了本诗朴实清新的风格、文雅华美的特点和庄重颂祷的特征。如“春日载阳”和“蚕月条桑”两个场面的描写,分别把仲春和季春的不同景色摹写得各具情致。“斯螽动股”几句写得尤为精细动人。“女心伤悲”等句,尤显润情凄婉。“为此春酒”数语,更为华美新奇。末尾一章,于庄重之中稍含讽意。
-
郑老身仍窜,台州信所传。为农山涧曲,卧病海云边。世已疏儒素,人犹乞酒钱。徒劳望牛斗,无计劚龙泉。 作品赏析原注:得台州司户虔消息。郑昂谓:虔贬在至德二载十二月,其往台在乾元元年。单复编此诗在乾元二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痴情郎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痴情的古诗词,表达“痴情”的诗句,痴情的诗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2、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4、
-
(节自 《淮阴侯列传》) 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 ① :“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 “先生相人何如?”对曰: “贵贱在于骨法 ② ,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
-
【名句】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注释与译文]丹青,指史籍。古代以丹册记勋,青史记事。这两句说:国家形势艰难的时候才能显出英雄的气节,他们一个个被载入史册,永垂英名。诗句强调逆境中只要有“正气”作为精
-
人虽已经离去,情却常难断绝。因此就有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伤,有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无奈。本文即借一位妻子真切的内心独白,抒写了这种难以言传的离情别意。
-
【3561】人类的历史([印]尼赫鲁著,高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3 8万字,2016年4月第1版,56元) △印度开国总理给继任总理的“函授历史课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到底美在哪里,内容包括古诗美在哪里,中国古诗词的美丽在哪,诗歌之美在哪里。1)“读”,要读出感情,设身处地的“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诗词中的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和赏析 - 宋词三百首
原文:夜雨寄北,银烛渐朝天。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
洞庭青草,何时拂上牵牛郎?隔篱呼取尽多少,只在此山中。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愿君多采撷此物,长与故人传。
天极,秋无际,魑魅扰人心。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孤帆过。
尘事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明。风雨何时堪旅客,尘心尚未平。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在乙卯正月二十日夜
-
夏鼎象九州,山经有遗载。空蒙大荒中,杳霭群山会。炎海积歊蒸,阴幽异明晦。奔趋各异种,倏忽俄万态。群伦固殊禀,至理宁一概。骇者自云惊,生兮孰知怪。未能识造化,但大披图绘。不有万物殊,岂知方舆大。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牧童课堂实录,内容包括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牧童听课称赞,《牧童》这首师的诗境,.诗中有古代儿童有趣的童年生活,古诗《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牧童。牧童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在广阔无边的原野上,青草长得十分茂盛,平坦,就像为大地铺上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