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五戒仪式
一是在忏悔之后、受三归之前,多一项问遮难。念完三遍“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后,主持仪式的和尚鸣尺道:“善男子,汝忏悔往业既竟,我依善生经先问七种遮障已,方可为汝受戒。其中有无,不可覆藏,一一实答。称自己名,× × (各称法名)。” 接着是和尚与受戒者之间的一问一答,和尚问,受戒者答;有则答有,无则答无。问曰:“第一,汝曾盗现前僧物否? 第二,汝曾于六亲男女中行淫否? 第三,汝曾污破僧尼梵行否? 第四,汝曾于父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第五,汝曾于母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第六,曾于师长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第七,汝曾杀害发菩提心众生否?”
二是在受完三归后、发愿前,再加一项宣戒相。仍由主持仪式的和尚鸣尺云:“善男子,受三归竟,汝已得戒体,再为宣五戒相以便护持。一切经教,莫不深赞戒者,良由三界众生,往来五道,所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全五戒则人相具足;满十善则天报恒随。反斯二种,则三途出没、万苦交加。一戒二戒尚得人身;寿夭高卑由戒多少。汝今若能全持五戒,谓之满分优婆塞;若持四戒,谓之多分优婆塞;若持三戒,谓之半分优婆塞;若持二戒,谓之少分优婆塞;若持一戒,谓之一分优婆塞。是故先问决定,次与受之。汝今果能受持几分优婆塞戒?” 求戒者根据各自的情况,能受几分答几分。一般当然都答“能受持满分”。和尚继续道:“既能受满分戒者,称自己名(各称法名)。汝随我语,一一受持。第一,不杀生,是优婆塞(夷)戒,汝尽形寿能持否?(求戒者答‘能持’。下同。尽形寿意即终生。)第二,不偷盗,是优婆塞(夷)戒,汝尽形寿能持否?” 如是把“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一一授过,求戒者也一一作答。主持僧继续说道:“汝今既受持满分优婆塞、优婆夷戒者,佛制令汝蓄礼忏衣。然衣而名礼忏者,唯听作诸佛事、忏悔之时披著。除是以外,一切时中,若往来城邑,出入市里,皆不得著。若诣庵寺,当以囊盛随行。如在家宅,可以挂置净处。须知出家五众之衣,若离身名犯,是故应当恒著。在家二众之衣,若恒著名犯,是故应当离身。汝今知之。能奉行否?” 求戒者应答云:“能依教奉行。”和尚又云:“既依教奉行,引礼大德可将缦衣令彼著身,口中诵偈。” 这时,引礼师把和尚手中礼忏衣接过来,教受戒者展开披著,口中教诵偈云:“善哉解脱服,钵吒礼忏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 等到都披完衣,引礼师呼:“撩衣,顶礼三拜”。后仍长跪、合掌,以待发愿。以下仪式和三归略同。
-
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尧舜之事不足惊,自馀嚣嚣直可轻。巨鳌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
-
【3483】朱光潜谈美(朱光潜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万字,2017年1月第1版,38元)△本书全文收录《谈美》选辑《谈美书简》《文艺心理学》,
-
秦朝有一士人,酷好古物,价虽贵必求之。一日,有人携败席,踵门 ① 告曰:“昔鲁哀公命席以问孔子,此孔子所坐之席。”秦士大惬意,以为古,遂以附郭之田易之。逾时,又一人持古杖以售之,曰:“此乃太王 ② 避
-
(前集百二十) 不能以自己的长处去形容人家的短处,不要因自己的笨拙而妒忌人家的才能。
-
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题解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
-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是对太炎先生的评价,作者提到太炎是一位有魄力的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并积极投身于改革。太炎的坚持和努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希望和进步。鲁迅对他的评价充满敬意和赞扬。这篇文章揭示了太炎先生的伟大和重要性,对读者具有启示和警醒的作用。
-
国学名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出处和解释
【名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语出《史记·货殖列传》。没有财富的时候就应努力劳动创造财富,稍有财富以后就要凭智慧去经营,财富多了就要去争取获利的时机,这是
-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在政治上是悲剧的一生,在个人的爱情生活中也笼罩着悲剧的
-
大雨虽霶霈,临辙分晴阴。小雨散浸淫,为润广且深。浸淫苟不止,利泽何穷已。无言雨大小,小雨农尤喜。宿麦已登实,新禾未抽秧。及时一日雨,终岁饱丰穰。夜响流◇霂,晨晖霁苍凉。川原净如洗,草木自生光。童稚喜瓜
-
二十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原文】 面部如命,气色如运。大命固宜整齐(1),小运亦当亨泰(2)。是故光焰(3)不发,珠玉与瓦砾同观;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