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遇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首诗作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清明节。时黄庭坚六十一岁,羁管宜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这是黄庭坚一生中最后一个清明节。距他逝世(是年九月三十日)还有半年光景。
清明节是传统的上坟扫墓的日子。黄庭坚以垂老带罪之身,处僻远蛮荒之地,这种特定的创作背景,使这首诗具有非常丰富深邃的内涵,并决定了它深沉凝重的风格。
首联二句,描绘了两种情调截然相反的景物。阳春三月,桃李竞放,清明节原是万物欣欣向荣的时节。然而野田荒垅,纸钱飞扬,又让人凄然生愁。这两种景物的对立,也反映了垂老的诗人,面对自然界的春天所产生的情感反差。春天、清明,一年一度,岁岁无穷。年年如此,今又如此。然而人生易老,转眼之间已行将就土。这种永恒的宇宙与短暂的人生的对比,曾经勾起无数文人的伤感之情。黄庭坚虽然不可能知道他将不久于人世,但是疾病和衰老不断地提醒着他对死亡的思索。何况他的师友如苏轼、秦观和陈师道等人,几年之间,相继谢世。王羲之兰亭集序云“死生亦大矣!”黄庭坚纵然达观,也不可能面对死亡而无动于衷。所以首联二句,看似平列对举,其实主旨落在后一句上。
下面二联,分承前二句。颔联写道,春雷唤醒沉睡的动物,春雨滋润着初生的植物。这是承第一句,写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既是写实,也有不甘消沉强自振作的意味。使人想起刘禹锡始闻秋风诗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颈联承“野田荒垅”一句,写不同的人对待生死荣辱的两种态度。“人乞祭余骄妻妾”,用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典故。孟子·离娄下载:齐人有一妻一妾,无业无能,每天到野外坟地里乞食人家祭奠用的残羹冷炙,回家后却对妻妾吹嘘,说是与富贵朋友一起饮宴归来。“士甘焚死不公侯”一句,用介子推故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介之推随晋文公流亡,后晋文公回国即位,遍赏流亡之时的从属,却忘却了介之推。介之推就和母亲隐居在绵山里。晋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之推坚持不出,遂被焚死。齐人乞食的故事并不只是在清明,然而清明时节上坟祭奠的人多,所以黄庭坚引譬连类而及之。民间流行的清明插柳的风俗,据说是为介之推招魂。所以这两个典故或多或少,都与清明有关。当然,黄庭坚的主要用意,是借齐人和介之推作为两种人格典范。前一句是对现实中曾布、陈举等看风使舵的小人的针砭,后一句是对直节之士的赞扬,也是自勉自励。即使现实再给黄庭坚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他那强项不屈的性格,至死也没有改变。
末联以“贤愚”二字挽合上联,指向死亡的人生归宿。不论是贤是愚,是贞直还是奸佞,最后都不免一死。身后的荣辱,死者是不会知道的。这层意思,屈原、阮籍等人已经多次表现过,但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冲击力。它不免使人伤感,但决不是消极。人之将死,其言也哀。黄庭坚的理智使他选择了困穷和死亡,但他却不能回答这样做有什么终极意义。这种困惑和迷惘,犹如一个巨大的问号,挂在诗篇的结尾,也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名句及翻译,内容包括古诗名句翻译,古诗文名言名句集锦的翻译,求古诗词名句翻译。http://wenku.baidu.com/view/.html看这里~ 类似这样的:
-
鼓 ① 钟 ② 将将 ③ ,淮水汤汤 ④ ,忧心且伤。淑人 ⑤ 君子,怀 ⑥ 允 ⑦ 不忘。(《诗经·鼓钟》) 注释 ①鼓:敲。②钟:乐器。③将将:“锵锵”(qiāng),形容钟声。④汤汤(shāng
-
为武侠小说说话“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跟歌女歌郎一样上“流行榜”,个个司空见惯。有人见榜上题名鲁迅排到了金庸的后面,为之忿忿不平
-
作者: 程光炜王丽丽
-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
治理天下、 国家, 没有比依据道德规范、 施行仁义之事再好的办法了。 依据道德和仁义, 即使不加奖赏, 百姓们也会努力向善: 即使不加处罚。 邪恶之事也会终止。
-
余阙吕公亭鄂渚江汉会,兹亭宅其幽。我来窥石镜,兼得眺芳洲。远岫云中没,春江雨外流。何如乘白鹤,吹笛过南楼。作者简介余阙(1303—13
-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出处】唐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 【意思】离别家乡的岁月已经很久很长,最近以来的人事更是变化沧桑。 【全诗】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唐].贺知章
-
摸鱼儿 【宋】元好问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 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 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苏颋聪悟过人,日诵数千言。虽记览如神,而父瓌训厉至严,常令衣青布襦伏于床下,出其颈受榎楚。及壮,而文学该博,冠于一时。性疏俊嗜酒,及玄宗既平内难,将欲草制书,难其人,顾谓瓌曰:“谁可为诏,试为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