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竹石画(其二)》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古代的题画诗形式固无大异,但手法却不尽相同。它们有的点墨传神,渲染画之意境;有的侧面落墨,暗示画之所藏;有的借助寓意,寄托作者的情感;有的借题发挥,抒发诗人的胸臆……板桥的这首题竹石画显然属于后一种类型,即通过对立根破岩的劲竹的吟咏,表达了画家和诗人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操和人生观念。
板桥的一生虽然颇负才名,然其生活道路并不顺遂。他的早年家境清苦,曾有过“爨下荒凉告薪绝,门前剥啄来催债”的窘迫;中年举业亦多曲折,故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自嘲;五十岁后虽有十年左右的“七品官”经历,但最终仍因赈济灾民冒犯上司而罢官还乡。此种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酿就了板桥桀骜不驯、傲然脱俗的处世品格。他面对世风流俗,不畏物议,不顾讥弹,我行我素,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气节和操守,遵循着固有的人格和信念,题竹石画恰恰是这种自我形象的对象化和艺术化。你看:一丛劲竹,傲然挺立于万山丛中的岩缝之间;四方来风猛烈击荡,它非但不曾伏身低首,反而因狂风的洗礼而愈加“坚劲”与傲然,表现出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的风骨和气度。这与作者面对世风流俗,依然我行我素,从不随风而倒的性情和气质,是何其相似。因此,我们说,这首题画诗与其说是诗人对山中岩竹迎风昂首的激赏,不如说是他“美人香草”式的艺术自况。
在文学创作上,板桥一贯反对“作文必欲法前古,婢学夫人结自苦”的创作方法,而主张“直摅血性为文章”,具体到诗歌语言上,他力避雕章琢句,堆砌典故,而力求清新自然,通俗可读。题竹石画恰恰是这样一首情感真挚而愤激,语言通晓而明快的诗作。
-
《汉魏六朝散文·范晔·李膺传》原文鉴赏 李膺
-
六十五将愤忍过片时,心便清凉六十五将愤忍过片时,心便清凉 彭令君曰:“一朝之愤可以亡身及亲;锥刀之利可以破家荡业。故纷争不可
-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首诗作于康熙二十七年戊辰(西历1688)的春季,收于作者的《春帆集》。查慎行在《春帆集》戊辰年的卷首注道:“客京师忽四年,戊辰二月以外舅陆
-
郑燮恨花亦无知, 月亦无聊, 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 佐我杯羹
-
文王劳 ① 而问之曰:“子乐渔耶?”太公曰:“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文韬·文师》) 【注释】 ①劳:慰问。 【译文】 文王慰劳太公并问道:“您喜欢钓鱼吗?”太公答道:“君
-
东归不称意,客舍戴胜鸣。腊酒饮未尽,春衫缝已成。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魏侯池馆今尚在,犹有太师歌舞台。君家盛德岂徒然,时人注意在吾贤。莫令别后无佳句,只向垆头空醉眠。
-
(解题) 本篇也是依故事的情节而立篇名的。“父”音府 (fǔ),对田野老人的通称。 主旨在于讲求法天贵真,不当其位而问其事乃是自寻苦恼。 原 文 孔子游于缁帷之林 (一) ,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
-
地理环境也叫地理形势或地理背景,包括自然的、人文的各方面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人类生活的客观基
-
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慎独”,这在家书里也有提及。另外关于勤俭方面的内容也随处可见。曾国藩重视修身,以至于不惜舍身卫道,正是由于立志、反省等修养,才具备了同时代人不具备的一些精神素质。
-
督府繁华久已阑,至今形胜可跻攀。山横天地苍茫外,花发池台草莽间。万井笙歌遗俗在,一◇风月属君闲。遥知为我留真赏,恨不相随暂解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