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关于《大地之歌》那两首唐诗的难题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关于《大地之歌》那两首唐诗的难题

关于大地之歌那两首唐诗的难题 廖辅叔
十多年前我曾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写过一篇关于大地之歌的广播稿。除了李白王维浩然等人的原诗找了出来之外, 第二和第三乐章的歌词已经说明查不到原诗。最近大地之歌中那两首唐诗的问题在报上公开提出来了, 我为此重新把旧稿翻了出来, 发现其中夹有一张抄上钱起效古秋夜长的纸片。什么时候找出来的, 已经记不起来了。把它同德译本比较起来, 觉得过于空泛, 所以不敢轻下断语。只是把它夹在原稿里, 准备有朝一日当作补订的参考。现在上海音乐学院老教授钱仁康发表文章试解〈大地之歌〉中两首唐诗的疑案①及总参离休同志任一平、陆震纶的文章确证马勒〈大地之歌〉第二乐章〈寒秋孤影〉源于钱起〈效古秋夜长〉②都认为第二乐章的歌词是钱起的作品, 特别是任、陆两同志的文章找到比戈谢玉书更早的圣丹尼斯的译本, 书中载有这首效古秋夜长的作者是白纸黑字写作钱起。戈谢书中标明该书的作者是张籍, 那是明显的错误。可以说, 大地之歌第二乐章歌词的来源问题是有了明确的答案了。 至于第三乐章青春是怎么回事呢?我在当初的广播稿里根据德译瓷亭的考虑, 认为亭一般是有顶无墙、四面通风的, 它同瓷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我想陶瓷的瓷也许指的是琉璃瓦, 但是从李白的诗作里又找不到与琉璃瓦有关内容的篇章, 只好作为悬案。现在钱仁康的文章却从陶瓷亭子找到了李白的诗篇宴陶家亭子。钱先生是我平生钦佩的老朋友, 他读书常有妙悟。这陶亭的发现就是有趣的实例。外国人对中文的理解有时往往会望文生义, 例如元稹行宫的后两句“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就有人译为老宫女闲着没事, 坐在那里谈论玄妙的宗教。这无疑是对唐明皇李隆基的庙号玄宗的误解。又如陌上桑诗中“头上倭堕髻”, 本来是指一种歪在头上的一侧、似堕非堕的发髻 (一说是说发髻斜覆在前额上) , 但是英译却写作日本型的发髻。有人甚至于说诸 葛亮不单是政治家、军事家, 他还是音乐家, 他在作官之前还对管乐器进行比较研究。这是从“孔明自比管乐”这句话派生出来的推论。他不知道管乐是管仲和乐毅两个人物的姓氏。所以陶家亭子译为陶瓷亭子是不足为奇的。但是李白原诗宴陶家亭子里面包含的重点的物事如“高门大士家”、“林吐破颜花”以及“若闻弦管妙”等等在译诗里都不见了, 却凭空冒出一座虎背样的拱桥。所以说青春的原诗是李白的宴陶家亭子似乎说服力还不够, 只能备此一说。 考虑到贝特格的德译是从法国戈谢的译诗集玉书转译过来的, 也许法文原译可以提供若干有用的线索。于是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的温永红女士把戈谢的法译译为中文。法译只有四节, 德译竟发展成七节。但内容差别不大。于是转念一想, 法文Payillon这个字除了亭子之外, 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意义呢。找到法语字典一查, 还有天盖床、帐篷等等的意思, 可是带着这样的含义又翻检李白的诗集, 仍然找不到有关的作品。这可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还有什么办法呢?正巧我读到我国驻法大使馆为大地之歌歌词问题致李副总理办公室的一封信。信里面提到大地之歌的歌词, 其中第一、第四、第五、第六四个乐章的唐诗都和我们所说的一样。第二乐章的原诗据说是“李白诗古风第26首及相思部分诗句的组合”。第三乐章的原作则是李白的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 (应为熟) 亭序。经查, 信中所举第二乐章的原诗与译诗经过对比, 觉得过分牵强, 而且钱起的效古秋夜长已经得到确认, 可以不必再去研究。至于李白的那篇序却值得查对一番。序文的开头一段是这样的: “通驿公馆南有水亭焉。四甍军羽飞, 绝浦屿。盖有前邑令河东薛公栋而宇之, 今宰陇西李公明化, 开务成务, 又横其梁而阁之。昼鸣闲琴, 夕酌清月, 盖为接车酋轩、祖远客之佳境也。制置已久, 莫知何名, 司马武公长材博古, 独映方外, 因据胡床, 岸帻啸咏, 而谓长史李公及诸公曰:此亭跨姑熟之水, 可称为‘姑熟亭’焉。” 我们现在就拿瓷亭的译文同李白的这段文章对比一下, 看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瓷亭的译文是这样的: 小池的中心 有一座青瓷和白瓷 构筑的亭子。 一条白玉的小桥 像虎背一样拱着 通向那座小亭。 朋友们聚集在小屋里 衣裳楚楚, 喝酒, 聊天, 有些人即席题诗。 他们丝绸的衣袖 向后倒卷, 他们的便帽 愉快地滑到了脑后。 在小池静静的水面上 一切都落入 神奇的倒影。 在那青瓷和白瓷 构成的凉亭里面 一切都颠三倒四。 小桥像是一弯新月 拱背向着水底。朋友们 衣裳楚楚, 喝酒, 聊天。 序文一开头点出“水亭”, 译诗的小池可以说有了着落。“四甍军羽飞”, 是说屋檐彩瓦四角延伸, 也许正是瓷亭这个译名之所以为瓷。从“栋而宇之”到“梁而阁之”, 是说从简陋的建筑物扩建为层楼叠阁。“横其梁”的原意是架起负重的栋梁。但是托名“功李赠答”的古诗“携手上河梁, 游子暮何之”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河梁者, 桥也。译者会不会把栋梁的梁误解为桥梁的梁呢?根据过去洋人译汉诗的经验, 这一类的误解并不是个别的。这样一来, 给梁字再加一加工不就是虎背样的拱桥了吗?主人与长史李公及诸公的谈话与译诗中的朋友们相应, 译诗的“便帽愉快地滑到了脑后”啦, 写诗啦, 自然可以说是从原文“岸帻啸咏”生发出来的。凡此种种似比宴陶家亭子更有可能是译诗的底本。遗憾是大使馆的信没有写明那位指点迷津的先生是何方人氏, 一时无从请教, 只好由我按图索骥, 找到李白的原作做一次文抄公, 并擅自加以臆测。能不能也备为一说呢? 关于大地之歌的评价, 总的来说, 都认为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有人甚至认为是马勒生平的第一部大作。但是在作品的思想上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一开头的“悲来乎”已经给整部作品定了调子。它的卒章告别, 乐谱开宗明义就注明“沉重”, 音乐进行中使人感到非常之压抑。第一部分等候中的朋友总不见来, 心情渐渐地变为急迫, 终于唱出了孟浩然原诗中没有而是外加进去的“美啊!永恒的柔情——生命的——沉醉的世界”。这是一个高潮, 高潮过后, 转入开头的沉重的情调, 断断续续的悠长的锣声, 点出了阴沉的丧葬进行曲, 笼罩在低音C上面是一片荒凉的空虚。另一派则说, 告别的确是伤心的, 但是正是这一乐章体现了马勒的矛盾思想的统一。马勒理解的死亡是“有生必有死”的死亡, 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的死亡。个人死了, 世界却是永存的。“可爱的大地到处是春花烂漫, 草木再发青!极目远望, 到处是蔚蓝的闪亮!永远……永远……”。结尾那一阵悠长的合奏也是从小调转为大调, 来宣告“告别”的结束。这种对生命的肯定难道还有疑义吗?我以为这后一种说法是有道理的。这也许可以从他的生平经历中得到解释。 马勒的父亲原先是一个运货马车的车把式, 后来自己开了一个烧酒作坊。 1860年马勒出生的时候, 他家的窗户还装不起玻璃。他是多亏他的老师看中了他的音乐天赋, 替他交付一半的学费, 才能上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的。他经历过生活的苦难, 也有改变这种生活的要求。1905年, 当他看到维也纳工人为了争取普选权带头举行示威游行的时候, 他立刻加入示威的行列, 意气昂扬, 高呼口号。游行过后, 他对人说, 他现在明白, 他应该为什么人创作。事实上他说过这句话之后, 一直在大西洋两岸忙来忙去, 并没有腾出手来为工人写过什么作品。不过在九十多年前, 他有这样的认识, 说出这样一句话, 总算是难能可贵的了吧。 注释 1音乐爱好者1999年第5期。1999年10月15日出版。 21999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文化周刊。
猜你喜欢
  • 七字简单好写的古诗词(7字的古诗)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七字简单好写的古诗词,内容包括7字的古诗,简单好写的七言律诗,最简单的七字诗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

  • 中国古诗词意象分析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中国古诗词意象分析,内容包括中国古诗意象大全,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分析,古诗常用意象分析。常见意象示例 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 明·王夫之《补落花诗》咏落花抒亡国之痛

    王夫之共写《正落花诗》十首,《补落花诗》九首,这两组诗都是借咏落花以抒亡国之痛。这里选析的这首诗乃是追怀南明政权的败亡并隐喻其覆灭的原因。

  • 岑参《送费子归武昌》全诗赏析

    汉阳归客悲秋草,旅舍叶飞愁不扫。秋来倍忆武昌鱼,梦著只在巴陵道。曾随上将过祁连,离家十年恒在边。剑锋可惜虚用尽,马蹄无事今已穿。知君开馆常爱客,樗蒱百金每一掷。平生有钱将与人,江上故园空四壁。吾观费子

  • 《鹧鸪天·代人赋赏析》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

  • 《庄子·则阳》解说和语译

    (解题) 本篇取首句“则阳游于楚”的首二字为篇名。则阳为人名,文中又作彭阳。所记故事的内涵,只谈圣人的一端,未足代表全篇。 主旨在论述圣人的品德自然顺适,不失本性。所谓认知,无知才是知。道则非言非默。

  • 古诗词理解性尊师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理解性尊师,内容包括表现尊师爱师的古诗词三首,表现尊师爱师的古诗词三首,尊师重道的古诗词。《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唐 作者: 王昌龄松间白发黄尊师,童子烧香禹步时。欲访桃源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

  • 《孟子见梁襄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原 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①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②之而不见所畏③焉。 “卒然④问曰:‘天下恶乎⑤定?’ “吾对曰:‘定于一⑥。’ “‘孰⑦能一之⑧?’ “对曰:‘不嗜⑨杀人者能一之。’ “‘

  • 三山鼎峙

    福州的山有“二绝”:群翠屏列西北,三山峙于城中。有人概括福州的景色是:“三山鼎峙,两塔耸立,双水环绕,大海东濒”,这三山即于山、乌山和屏山,呈三角立于福州旧城的东南、西南和正北面。其中,屏山曾是越王无

  • 文征明的人物故事|评价|小传,文征明的事迹|史鉴

    文征明(公元1470—1559年)初名璧,字征明,以字行,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明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代著名书画家。少时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相切磋,人称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