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墨子悲丝”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典源出处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己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吕氏春秋·当染:“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人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淮南子·说林训亦有。
释义用法墨子名翟,春秋时鲁国人,创立墨家学派。他见到染丝者而叹息,因为白丝既可以染成青黑色,也可以染成黄色,随它进入的染缸中颜料的不同,颜色也随之改变,所以染需要慎重。后以此典借指人也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己,感慨人易受环境习俗影响,不能自主。
用典形式
【素丝】 晋·曹摅:“临乐何所叹,素丝与路歧。”
【悲丝】 清·黄鷟来:“至巧不如拙,岐路恒悲丝。”
【泣练丝】 清·黄景仁:“我闻墨子泣练丝,为其可黄可以黑。”
【泣素丝】 唐·韦应物:“忽此嗟岐路,还令泣素丝。”
【素丝变】 唐·骆宾王:“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
【素丝涕】 南朝齐·谢眺:“既秉丹石心,宁流素丝涕。”
【悲丝染】 清·丘逢甲:“百年人事悲丝染,四海风尘把剑看。”
【悲染丝】 清·黄遵宪:“其余中不中,太半悲染丝。”
【悲素丝】 清·纳兰性德:“杨朱泣路岐,墨翟悲素丝。”
【素丝易变】 唐·李白:“路岐有南北,素丝易变移。”
【素丝堪悲】 宋·无名氏:“素丝 染就已堪悲,尘昏汗污无颜色。”
【墨子悲丝】 魏·阮籍:“杨朱泣岐路,墨子悲染丝。”
【丝色随染异】 宋·陈与义:“丝色随染异,择交士所贵。”
【素质随时染】 唐·杜甫:“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
-
履道坊西角,官河曲北头。林园四邻好,风景一家秋。门闭深沉树,池通浅沮沟。拔青松直上,铺碧水平流。篱菊黄金合,窗筠绿玉稠。疑连紫阳洞,似到白苹洲。僧至多同宿,宾来辄少留。岂无诗引兴,兼有酒销忧。移榻临平
-
郑獬《春
-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本诗又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抒情诗。 这首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
-
始秦皇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形雄伟,景象佳丽,有“龙盘虎踞”之势。并以“树层层”来烘托,更见其气象的不凡。次句前四字“势如浮云”,在含意上应归入上句:陵墓落成之初,曾经“树草木以象山”,虽历千余年,到晚唐也仍是群树层叠,高薄云天。总之
-
否第十二 【题解】 否卦为异卦相叠(坤下乾上)。本卦结构正好与泰卦相反。此种卦象显示,阳气上升,阴气下沉,互不相通,天地阻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述志追求”类的诗句。 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我要提着宝剑奋战到死。这里写了一
-
狨掷寒条马见惊。
-
唐将南征以捷闻 ② ,谁怜枯骨卧黄昏。 惟有苍山公道雪 ③ ,年年披白吊忠魂 ④ 。 ①这首诗以悲愤的笔触,谴责战争罪魁,哀悼唐朝阵亡将士。②此句谓杨国忠等掩盖败状,假传捷报。③苍山: 大理名山。④披
-
【原题】:予控免不获命恭读诏书圣训有朕正欲为卿直前枉之语感激思奋始决小草之谋
-
【原题】:题米元厓山水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神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