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浮远堂》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 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 淮南极目尽神州。
这首诗写作者在浮远堂眺望中所产生的山河破碎之感。
江阴位于长江之滨,诗中大江,即指长江。起句暗点江阴,次句明提浮远堂。唐人许浑尝于秋夕登楼作诗曰:“一上高城万里愁”(咸阳城东楼),次句遣词、写意、造境,与许浑诗均相似。
“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抽象的数词,一般都作夸张之用,如“万里心”、“万里情”、“万里忧”等。在这首诗中,由于借助江、山二个方面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遂使原本抽象的情感,显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贯末句。
上联写江,是近瞰。前人言“愁”,喜将“愁”与“水流”直接联系起来,比喻愁之深长。如李白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此诗将“大江流”与“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长江万里,愁亦万里;江流不尽,愁亦无尽;非“大江流”,不足言“万里愁”。
下联点山,是远望。前人写愁,也喜欢用山映衬,虽不像以水喻愁那么直接、明白,但往往更加含蓄、深切。借山寄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如欧阳修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李觏诗“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乡思)。另一种正相反,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如此诗便道只因无山遮隔,致使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戴复古尚有盱眙北望一诗: “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难禁满目中原泪 ,莫上都梁第一山。”写登高远望,无所遮隔,致使疮痍满目,涕泪难禁。这二首诗,虽一无山,一有山,但情意相似,只是北望诗用语显得更加含蓄。
-
风露飒已冷,天色亦黄昏。中庭有槿花,荣落同一晨。秋开已寂寞,夕陨何纷纷。正怜少颜色,复叹不逡巡。感此因念彼,怀哉聊一陈。男儿老富贵,女子晚婚姻。头白始得志,色衰方事人。后时不获已,安得如青春?
-
作者: 顾志华 《历代纪事年表》一百卷,清王之枢编,
-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弃妇形象,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婚姻悲剧,而且着力歌颂了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高尚态度和她的美好情操。
-
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
-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冰心的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梦 她回想起童年的生涯,真是如同一梦罢了!穿着黑色带金线的军服,佩着一柄短短的军刀,骑在很高大的白马上,在海岸边缓辔徐行的时候,心里只充满了壮美的快感,几曾想到现在的自己,是这般的静寂,只拿着一枝笔儿,写她幻想中的情绪呢?她男装到了十岁,十岁
-
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谿。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太守驻行舟,阊门草萋萋。挥袂谢啼者,依然两眉低。朱户非不崇,我心如重狴。华池非不清,意在寥廓栖。夸者窃所怪,贤者默思齐。我为太守行,题在隐起珪。
-
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
-
古典主义 该术语在欧洲各国的语言中都有,而且
-
三月前我回了一趟乡下老家,那时麦穗已经半黄,风里有股少女的甜香。我忍不住蹚进齐腰的麦田,仰着迷醉的脸,带着童年的表情,伸展双手,抚
-
一译《喧嚣与骚动》。美国“迷惘的一代”*和意识流*小说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长篇代表作。写于1929年,同年10月7日由约拿生·开普和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