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典故“瑶台”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瑶台
【出典】 见“十二瑶台”条。
【释义】 瑶台为神话中仙人所居之处,在昆仑山上。诗词中常用以咏仙境。
【例句】 ①春霭腾腾,更在瑶台十二层。(韦骧减字木兰花·望仙词219)这里借用李商隐诗句:“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说仙人住在重重云霭的瑶台之上。②狂情错向红尘住,忘了瑶台路。(晏几道御街行[年光正似花梢露]243)这是说自己误堕尘网,欲返仙居,却忘了归路。③凭寄语,谢瑶台,客无才。(晏几道诉衷情[种花人自蕊宫来]245)这里的瑶台借指仙人,“谢瑶台”,是答谢居住在瑶台的仙人。④年年江上见寒梅。暗香来,为谁开,疑是月宫仙子下瑶台。(王观江城梅花引[年年江上见寒梅]262)杜牧梅诗有“掩敛下瑶台”句,这里暗用其意,说梅花的芳姿有如仙子自瑶台而下。⑤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苏轼贺新郎·夏景297)这是说仿佛置身仙境,忽被帘外清风吹醒。⑥奈有离拆,瑶台月下,回首频思忆。(周邦彦念奴娇[醉魂乍醒]619)这里化用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一“会向瑶台月下逢”句,将所思者比作仙子。⑦曾向瑶台月下逢,为谁回首矮墙东,春风吹酒退腮红。(毛滂浣溪沙·尉圃观梅664)这里化用李白诗句,并暗用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其二“相逢月下是瑶台”句意,说梅花美如仙子。⑧待抖擞、红尘双脚。万里瑶台终一到,想玉奴,不负东君约。(俞国宝贺新凉·梅2281)这里将梅花比作仙境中(瑶台)之玉奴亡灵。参见“玉奴不负东风约”条。⑨霓裾霞佩下瑶台,一朵绿云围绕、送春来。(赵以夫虞美人·红木樨次谢主簿2674)这里将红木樨比作瑶台仙子,穿着霓裾霞佩从天而降。
-
宋词典故·风生两腋 【出典】 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
文章开头由反面入手,先引日本人袭译欧西人之语对中国的污蔑,旋即以感情强烈的反问句和感叹句加以否定,开篇即振聋发聩,催人猛醒。然后再针锋相对地推出“少年中国”的正面论题。
-
此诗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对为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画。诗人承认自己挣脱不开名缰利索,同时也是不愿为名缰利索所羁。 黄墨谷认为:不能忽视这首小诗,正如黄山谷论诗所说“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辙”。她只用28个字,却把当时临
-
【注释】:早见雪儿飘粉,见梅儿潇洒,蕊蕊争春。梦儿冻死也离魂,气儿呵杀全无影。门儿重掩,被儿半薰。人儿不见,病儿怎禁?屏儿靠热床儿冷。(四)
-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作品赏析【注释】:王维的《少年行》,咏少年英雄,围绕“英雄”做文章。首句状其射技超群。诗人摄取了少年的一个造型?英雄力大无比,技高绝伦
-
湖上秋风聚萤苑,门前春浪散花洲。
-
苏轼 传神之难在目。顾虎头云:“传神写照,都在阿堵中。其次在颧颊。”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眉与鼻口,可以增减取似也。传神与相一道
-
氓 作者: 张忠义 【本书体例】
-
【3838】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美〕福山著,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7 6万字,2014年9月第2版,88元)△共
-
幽姿不可惜,后日东风起。酒醒何所见,金粉抱青子。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