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鹌鹑图》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朱耷
六月鹌鹑何处家,天津桥上小儿夸①。
一金且作十金事,传道来春对蔡花②。
【注释】
①天津桥:在河南洛阳西南。隋炀帝大业迁都,以洛水贯都,有天汉津梁气象,建桥曰天津。此处指那些移居京城的满清贵族之居所。夸:炫耀。②蔡花:野草的花。说文解字:“蔡,草丰也。”
【评说】
本诗选自汪子豆辑八大山人诗钞。
鹌鹑是八大山人常画的一种小鸟。鹌鹑,头小尾秃,似小鸡雏,羽毛赤褐色,身上有黄白色条纹,毛有斑点,特像破落户的百衲衣,所以古人称衣衫破旧褴褛为“衣若悬鹑”、“鹑衣百结”。鹌鹑无居,性畏寒,这就极易引起八大山人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在历经了国破家亡之后的画家,犹如飘蓬,居无定所,孤身一人,但即便是身处此境,仍是心系旧朝,忠心不改。在这幅画中,他就借鹌鹑来抒发这一情怀与愁绪。画上两只鹌鹑,一雄一雌,相对而立,蜷缩着身躯,这表明已是霜重秋浓的季节了。在寒风的侵袭下,那本就蓬松的羽毛抖动了起来。其中的一只似乎正在四顾,希冀在这西风之中觅得一丝食物,看来它们已经是很久没有饱食过了。虽然它们只能以蜷缩来御寒,食不果腹,但依然白眼向人,一副冷峻孤傲的神态。除此而外,画面上别无他物,使得氛围益发显得萧条冷落,同时也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在空白之处,画家题上这首诗,写出了鹌鹑生活的艰难困苦,更流露出一股无可奈何的苦涩,与画面相互补充。首句以鹌鹑的口吻写出了它的自我哀叹,四处飘泊,到底何处为家?而满清显贵移居中原后,却是穷奢极欲,竭力炫耀显富,不要说大人,就连那些小孩都已学会。此句作者有意宕开一笔,与前句形成巨大的反差,对比鲜明。但不管怎样,鹌鹑的本性不改,待到来春,依旧是面对野草而为家,以苦为乐,此前人所谓“夫圣人鹑居”(庄子·天地)。所以,我们看到八大山人画的鹌鹑,就似乎听到了他自伤身世的嗟叹,也仿佛看到了他“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那种冷峻和孤傲的人生态度。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年代】:唐 【内容】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
【名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与译文]郴(chēn)江,在湖南郴州,流入潇湘(即湘江)。幸自,本自。这两句意思是:郴江本当绕郴山而奔流,为什么老远地流向湘江?秦观当时被朝廷贬谪,流放到
-
帝奠九廛,有叶有年。有荒不条,河岱之间。及我宪考,一收正之。视邦选侯,以公来尸。公来尸之,人始未信。公不饮食,以训以徇。孰饥无食,孰呻孰叹。孰冤不问,不得分愿。孰为邦蟊,节根之螟。羊很狼贪,以口覆城。
-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
【注释】:又作张鎡作南宋的咏物词讲究工巧尖新,富于文人化的情趣,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向和生活情调 。这在张鎡的《念奴娇》词中体现地尤为鲜明。张鎡这首词,作于南湖别墅的宜雨亭上。在宋人海棠词中虽非冠冕之作 ,却也写得清丽秀逸
-
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尽日坐复卧,不离一室中。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
-
要知西掖承平事,记取刘郎种竹初。旧德终呼名字外,后生谁续笑谈余。(昔李公择种竹馆中,戏语同舍,后人指此竹,必云李文正手植。贡父笑曰:文正不独系笔,亦知种竹耶?时有笔工李文正。)成阴障日行当见,取笋供庖
-
今夜你的黑头发 是岩石上寂寞的羊群 牧羊人用雪白的羊群 填满飞机场周围的黑暗 黑夜比我更早睡去 黑夜是神的伤口 你是我的伤口 羊群和花朵也是岩石的伤口 雪山 用大雪堆满飞机场周围的黑暗 雪山女神吃的是
-
孝之忍第十九孝之忍第十九 父母之恩与天地等。人子事亲,存乎孝敬,怡声下气,昏定晨省。 难莫难于舜之为子,焚廪掩井,欲置之死,耕
-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作品赏析【鹤注】诗云“天寒关塞深”,当是乾元二年在秦州作。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①。尘中老尽力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