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鄂君绣被”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典源出处汉·刘向 说苑·善说:“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带玉剑,履缟舄,立于流水之上。大夫拥钟锤县,令执桴号令,呼谁渡王者于是也?楚大夫庄辛过而说 (悦) 之,遂造托而拜谒,起立曰:‘臣愿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然作色而不言。庄辛迁延沓手而称曰:‘君独不闻夫鄂君子皙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 极芘, 翠盖而㩉(xi) 犀尾, 班丽袿(gui) 衽,会钟鼓之音毕,榜枻(yi) 越人拥楫而歌。歌辞曰:‘滥兮抃草滥予,昌枑(hu) 泽予,昌州州,谌(kan) 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chan) 秦逾,渗惿(ti) 随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于是乃召越译,乃楚说之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悦) 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子皙乃揄(yu) 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鄂君子皙亲楚王母弟也,官为令尹,爵为执珪,一榜枻越人,犹得交欢尽意焉。今君何以逾于鄂君子皙,臣何以独不若榜枻之人,愿把君之手其不可何也?’襄成君乃奉手而进之曰:‘吾少之时,亦尝以色称于长者矣,未尝遇僇(lu) 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后,愿以壮少之礼,谨受命。’”
释义用法鄂君子皙为楚王母弟,年少貌美,划船的越人见其美,作歌夸赞他,鄂君子皙对他们表示亲近,“举绣被而覆之”。后用此典指美男; 也用来指以色事人的男宠等。
用典形式
【绣被】 唐·李商隐:“锦帷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宋·刘骘:“霓裳犹未解,绣被已成堆。”明·陈子龙:“何堪绣被焚香夜,面面衡湘带晓风。”
【鄂舟】 清·黄景仁:“记鄂舟雨夜,同眠绣被; 彭城佛寺,相赠槟榔。”
【同绣被】 清·郑燮:“南堂夫人赐金兕,北堂相公同绣被。”
【奉绣被】 南朝梁·吴均:“愿言奉绣被,来就越人宿。”
【妒鄂君】 唐·温庭筠:“博山香重欲成云,锦段机丝妒鄂君。”
【咏鄂君】 唐·皮日休:“连钱锦暗麝氛氲,荆思多才咏鄂君。”
【鄂君船】 唐·陆龟蒙:“回看帝子渚,稍背鄂君船。“明·徐��:“隔岸数声湘女瑟, 中流千里鄂君船。”
【越鄂裘】 宋·刘筠:“夕劲淮阳桂,晨凄越鄂裘。”
【翠被君】 宋·苏轼:“我游清颍尾,想见翠被君。”
【舟中鄂君】 唐·韩翃:“春风落日谁相见,青翰舟中有鄂君。”
【绣被留欢】 金·元好问:“绣被留欢香未减,锦书封泪红犹湿。”
【绣被掩口】 宋·吴迈远:“幽芳远客悲如何,绣被掩口越人歌。”
【鄂君绣被】 宋·钱惟演:“鄂君绣被朝犹掩,荀令熏炉冷自香。”清·钱谦益:“鄂君绣被歌谁和,且试灯前一局棋。”
【越人翠被】 唐·顾况:“越人翠被今何夕,独立沙边江草碧。”
-
宋·王安石 某启 ② :昨日蒙教 ③ ,窃 ④ 以为与君实 ⑤ 游处 ⑥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 ⑦ 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⑧ 。虽欲强聒 ⑨ ,终必不蒙见察 ⑩ ,故略上报 (11) ,不复一一自辨
-
周密:西湖游赏 周密西湖天下景,朝昏睛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承平时,头船如大绿、间绿、十样锦、百花、宝胜、
-
天下咽喉今大宁,军城喜气彻青冥。庭前剑戟朝迎日,笔底文章夜应星。三省壁中题姓字,万人头上见仪形。汴州忽复承平事,正月看灯户不扃。
-
此诗当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当时杜甫56岁,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黄鹤注:依旧次,编在大歴二年。盖寄诗在先而题屋在后也。顾宸注:公过学士茅屋,羡其立品之高,读书之勤,故题其茅屋如此。按诗言读书以取富贵,于学士尚不
-
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座寒。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桂林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桂林山水的诗句,关于桂林山水的古诗,描写桂林山水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不愿做神仙 愿做桂林人---陈毅 我到过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100多
-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
-
【注释】 选自《墨子·兼爱上》。 兼:互相。 交:互相。 【赏析】 墨子认为,做儿子的不孝顺父亲,只爱惜自己,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父亲;做弟弟的不爱惜哥哥,只爱惜自己,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哥哥
-
名言: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注释: 攻: 治理, 此指切割。 句意: 善于向别人请教, 就象切制坚硬的木材, 先切削容易的地方, 然后再切削较难的木节。 出处: 《礼记·学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