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注释】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镃(zī)基:锄头。
势:形势,时势。
时:农时。
【赏析】
齐国人公孙丑是孟子的弟子,他向老师请教齐国能否取得天下,孟子认为,与周文王统一天下相比,齐国取得天下易如反掌。因为商朝从汤(又名成汤)传到武丁,圣贤的君主有六、七位,到商纣王时,商朝的传统民俗、流行风尚、优良的政治传统存留下来不少,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一批贤人辅佐,所以周文王凭借方圆百里之地建立伟大功业,是相当艰难的。对于齐国来说,现在获取天下的条件比周文王那时不知好了多少。孟子说: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意思是:即使有智慧,不如借时势;即使有锄头,不如待农时。
孟子认为,齐国现在已经具备了获取天下的条件,齐国的领土纵横各千里,而夏、商、周三朝的疆土都没有超过纵横千里的;齐国的人口众多,也是那些朝代赶不上的。所以,齐国不用再扩张领土,不用再增加百姓,只要真正施行仁政,就可以统一天下,没有谁阻挡得了。
然而,时机作为事业成功的条件是很重要的,有时甚至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对于齐国来说,统一天下的时机现在已经到了。当前,百姓被暴政折磨得困苦不堪,饥饿的人不挑食物,口渴的人不挑饮料,而且,施行仁政的君王已经很长时间没出现了。因此,如果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就会欢呼载道,犹如从倒悬状态下解救出来。所以,齐国只需付出古人一半的努力,就能收到古人一倍的功效。
-
九疑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幽人拊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天其以我
-
名言: 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 注释: 元: 第一, 大。憝(dui): 奸恶。矧(shen): 亦, 也。惟: 语气词, 表肯定。 句意: 最大的罪恶, 也就是不孝心不友爱。 出处: 《尚书·康诰
-
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一般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
-
(唐)宋昱 梵宇开金地①,香龛凿铁围。 影中群象动, 空里众灵飞②。 檐牖笼朱旭③,房廓挹翠微④。 瑞莲生佛步⑤,瑶树挂天衣⑥。 邀福功虽在, 兴王代久非⑦。 谁知云朔外⑧,更睹化胡归⑨。 【题解】
-
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意变,其声亦变。
名言: 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意变,其声亦变。 句意: 愤怒的时候敲击钟和鼓, 它们发出的声音很有力; 忧伤的时候敲击它们, 发出的声音很悲哀; 喜悦的时候敲击它们,
-
宋·王安石 2 某启,承诲喻累幅 3 ,知尚盘桓江北 4 ,俯仰逾月 5 ,岂胜感怅 6 。得秦君诗 7 ,手不能舍,叶致远适见 8 ,亦以为清新妩丽,与鲍、谢似之 9 ,不知公意如何?余卷正冒眩 1
-
汉武帝封广陵王策 呜呼!小子胥,受兹赤社,建尔国家,封于南土,世世为汉藩辅。古人
-
这里的大地有一种韵律之美,与众不同。 这是一种丹霞沟壑地貌,人称波浪谷,也叫红石峁、地下丹霞,地貌奇妙,纹路美丽。记忆的時光
-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
李白的诗句“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描绘了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前一句“仍怜故乡水”表达了对家乡水的眷恋之情,意味着诗人仍然念念不忘家乡美丽的江河湖泊;后一句“万里送行舟”则描述了诗人送别离去的船只,情感丰富而深沉。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的离情别绪,同时也展示了对家乡的留恋之情。诗人以家乡的水为象征,表达了对乡愁的思念之情。在离别时,他以凝重的笔触描绘了送别的景象。诗人的心情在这两句诗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 这两句诗语句通顺,符合原义,诗意深远。诗人通过这两句短短的诗句,传达出自己对故乡水的深深眷恋之情,
-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