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朱彝尊
穆湖莲叶小于钱,卧柳虽多不碍船。
两岸新苗才过雨,夕阳沟水响溪田。
鸳鸯湖棹歌一百首,是诗人著名的大型组诗。此诗作于康熙十三年(1674)。
鸳鸯湖即嘉兴南湖。棹歌,即一边划船随口而唱的歌。诗人在组诗小序中自叙创作缘起:“甲寅岁暮,旅食潞河。言归未遂,爰忆土风。”时值诗人因抗清失败,被迫出走,长期浪迹江湖,过着飘泊无定的游幕生活。基于这种生活,诗人即有许多羁怀乡思的诗作。
鸳鸯湖棹歌凝聚着诗人对家乡景物深厚的感情。诗人的同乡谭吉璁见此诗而和之,合刊为一集,李符为之作序,其间不乏倦游思乡之语,如:“五湖春水,未返立为;一片横山,长怀顾况。阳雁且惊朔雪,越禽终恋南枝。”及“钟仪仍操土风,张翰岂忘乡味”都可看作诗人眷恋乡土的情致。
这首诗如啜清茶,如沽腊酒,清冽醇厚,乡味浓郁。诗的开头即点出嘉兴穆湖最富有牲特征的“莲叶”。“莲叶小于钱”,点明了此时正是春季,一个“小”字,很形象地写出荷叶新出的样子。从这句诗的整体看,很像一桢册页。画面上是点点莲叶,背景却是穆湖的水面,由小如钱的莲叶点缀于穆湖,给人一种清丽和流动的意象。由小小莲叶联想到穆湖水面,犹如在有限的画面中,只几点小小荷叶足矣,至于茫茫大水,春之气象皆作空白,无须添笔。
“卧柳虽多不碍船”一句,没有实写水乡岸边的景物特征,却以“卧柳”写出了水边绿蒙蒙的静谧。静谧的水边卧柳极富江南水乡的韵致,一叶扁舟划动,打破了绿色的宁静。在呈静态的氛围中,船儿在卧柳中如滑行、移动。诗人舍弃了于卧柳中行船的细节,以“卧柳虽多不碍船”,造成一种卧柳静谧与船儿划行相和谐的氛围,淡淡地渲染出水乡生活的情趣。
后两句诗,重写“雨”字。两句之间过渡极为流畅、悦耳。诗人把雨声形象化了。“两岸新苗才过雨”,一个“过”字,不像夏日暴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而象一阵清风,匆匆而过。又如行云流水,飘渺空灵,凝神之间,春雨已过。
“夕阳沟水响溪田”在听觉上给以暗示,似有空蒙轻扬的声音在田野飘动。雨声是富有象征性的,如天马行空,如燕雀低飞,也如一股畅流的气韵运行其间。这飘曳的雨声化作满沟响水,四野之中,琴声繁激。将春雨沛降之后水响溪田,写得如明暗高低远近,其声似幻似真,听觉印象极是强烈。
这首诗从整体上看,以视觉印象转换为听觉印象,呈现出空灵流动的美感节奏,可以当画看,可以当音乐听,而这样欣赏无疑是这首诗蕴含的美感和淡化的诗境所致吧。
-
孙,谓从孙行也。一本无孙字。 吾宗固神秀①,体物写谋长②。形制开古迹③,曾冰延乐方④。太山雄地理⑤,巨壑眇云庄⑥。 (此咏员外新亭。首联,言结构巧思,切员外。次联,言落成宴会.切新亭。三联,言亭临山水,切历下。) ①《左传》:
-
题解 此文大约作于赤壁之战后,曹操东征孙权之前。其实是一篇征讨檄文。赤壁之役,决定了三国鼎立之势。曹操兵败北还。孙权据有江东,徙治秣陵,改为建业,领徐州牧,已巩固了父兄基业。刘备得荆州刘琦部众,又南征
-
丈夫远在边疆,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虽然也希望他能赶快回来,但是他肩负的是保家卫国的重任,这是无上的光荣,即使想他想得头疼,我也觉得心甘。
-
诗开头就表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敌方入侵的信息接连传入京城,汉军征集马队,屯驻广武,分遣精兵,出救朔方。前两句“羽檄”、“烽火”用互文见义法,强化了军情的危急。后两句为一触即发的生死
-
《蝶恋花》·范成大 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岗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作者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是描写
-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作品赏析[注释](1)答丁元珍: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
-
太室何森耸,少室欲飞动。相对起云霞,恍如游仙梦。何以宠此行,行歌降神颂。
-
此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采用直说和用典双管齐下的手法,以“嗟”字贯全篇,写得情意深挚,是宋之问诗作中较有意义的作品。 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叙
-
《土积而成山阜,水积而成江海,行积而成君子.》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土积而成山阜,水积而成江海,行积而成君子。》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汉·桓宽《盐铁论·执务》,重道立德类名言句
-
那个叫扬的情人——阅读手记读《情人杜拉斯》。这个叫扬的年轻男子,陪伴杜拉斯走完人生的最后16年。从1980年夏天到1996年3月3日早上八点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