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诗歌篇名。唐王勃作。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注:“这是作者在京城长安送朋友前往蜀地任县尉时写的一首抒情诗。它摆脱了一般赠别诗的陈套,没有一般应酬的话,也不作无病呻吟,不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的深厚情谊,而且也反映了唐初社会生产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在统治阶级中社会地位比较低下、有所作为的青年的积极进取精神。”今人张国荣唐诗三百首译解:“梁代的文学家江淹在别赋中总结各种离别的情状之后’曾下断语:‘有别必怨,有怨必盈。’这首诗则变哀怨为开朗,把离别情绪写得情调昂扬,气魄雄壮,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奋发有力的宽阔胸怀,和对朋友真挚的爱。”今人柳林说:不少人认为诗人一反前人悲离伤别的情调,表露出他的浩阔的胸怀,单就这首诗来看,这样理解似无可非议,但若与王勃的生平和他的其它作品联系起来看,则这种理解似可商榷。理由如下:(一)王勃写作此诗,系在他被唐高宗斥出沛王府之前,这正是其一生中“宦游’最得意的时期;(二)杜少府之任蜀州,并非贬官,而是“宦游’得意,二人志远才高,来日方长,自不可悲,无须落泪;(三)自王勃被高宗斥出沛王府之后,便处于壮志难伸的“穷途’末路,故所写送别、留别诸作,表露得更多的则是悲伤与哭泣的“儿女’之态。所以,由于时间、地点、心境不同的缘故,我们不应根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就断定王勃是个胸襟浩阔的人(唐诗探胜)。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海内’二句是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名言变化而出,意思说只要是知己,即使在万里之遥也如同隔壁似的。”今人霍松林说:“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唐诗鉴赏辞典)。今人刘征说:“曹子建满怀幽愤,他的上述一番话是极无聊赖、强作排遣之词,所以情思缠绵,语调沉郁。王勃虽然也经挫折,但毕竟年少,他的一番话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矫健、语调明快’(唐诗鉴赏集)。这是一首著名的赠别诗,它一扫以前赠别诗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爽朗乐观的基调抒发了对远行挚友的安慰与劝勉,表现出一种开阔的胸襟与豪爽的气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一联,在豪迈凝炼的诗句中流露出亲如骨肉的友情,形象地概括了不因天各一方、遥隔两地而淡薄的深厚情谊,千古共赏。此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平仄协调,对仗工整,表明了五言律诗基本定型和趋向成熟。
-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胡来不觉
-
作者: 梁建民 【本书体例】
-
开头四句写秋天傍晚时的景色:薄暮将临,烟霭消散,轻霞映天,空气澄鲜,微风荡漾着幽雅的帘幔,太阳的余晖斜照着深秀的树林。这是一幅清丽、明净、高远的秋暮图。
-
名言: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注释: 利: 锋利。断: 截断。金: 金属。臭(xiu): 香气。 句意: 二人如同心, 它的锋利能把金属来斩断; 同心的言谈, 它的香气如幽兰。 出
-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 ① 。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 ② ,尽力于权衡以任事 ③
-
权门阴进夺移才,驿骑如星堕峡来。晁氏有恩忠作祸,贾生无罪直为灾。贞魂误向崇山没,冤气疑从湘水回。毕竟成功何处是?五湖云月一帆开。月落清湘棹不喧,玉杯瑶瑟奠蘋蘩。谁令力制乘轩鹤,自取机沉在槛猿。位极乾坤
-
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溪城六月水云蒸,飞蚊猛捷如花鹰。羡师方丈冰雪冷,兰膏不动长明灯。山中故人知我至,争来问讯今何似。为言百事不如人,两眼犹能书细字。(径山夏
-
表现主义*文学手法之一种。作者将梦境、现实、神话;人间、地狱、天堂;科学、想象、幻觉;过去、现在、未来都熔于一炉,交错混杂地表现出
-
细吟冯翊使君诗,忆作余杭太守时。君有一般输我事,柘枝看校十年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