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张孝祥)原文|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张孝祥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从潭州调知荆南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此词是到任后一次登城楼观塞所作。在宋、金对峙时期,荆州(湖北江陵)处于西部边防前线,“当虏骑之冲,自建炎以来,岁无宁日。”宣城张氏信谱传还说: “公内修外攘,百废俱兴,虽羽檄旁午,民得休息。”这次登楼观塞,感情复杂,因为诗人已决意辞官,所以壮怀中寓有感伤。
词的上片写边塞景象。“霜日明霄水蘸空”,写登楼远跳:时值霜秋,蓝天明净,江水浩淼;一个“蘸”字,既写出水涵晴空的辽阔,也写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邈远。接着写近景:城西有守军营寨,尘土飞扬中只见红旗翻卷,有时还传来清脆的鞭鸣声(鞘同梢)。这里有闻有见,有声有色,把军中操练的紧张和战士们鸣鞭策马、冲入战阵的骁勇,写得很足。这样的描景和写事,表明诗人不但关心边防,也流露着“长教东南气王,从教西北云浮”(雨中花)的壮怀。然而接着却就眼前景,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另一种情绪。“澹烟衰草有无中”,写景虽然切合霜秋,可充满萧索和凄凉,是诗人内心怀有凄凉感伤的写照。“有无中”既属写景,也是描述心境,似乎连自己也无法表白清楚。
下片抒发念念不忘中原的感情。“万里中原”二句是从上片“鞘声”、“衰草”暗接下来。两句偶对,一个壮阔,一个衰颓,一大一小对比强烈。想到万里外的北方中原,被金人占领着,一种“忠愤气填膺”的壮怀叫人无法平静。可是多年来南北征调,权奸掣肘,一事无成,不免令人心寒,自己只能陪着僚友在登楼观塞之际借饮酒来消除烦恼。他后来所写的: “对月只应频举酒,临风何必更搔头,暝烟多处是神州。”(浣溪沙)也反映了同样的心绪。说明他决心辞职不光是“老者病甚思归”,更直接的原因是报国无门。结句“酒阑挥泪向悲风”,收束上面两句,把酒后的悲伤感情推向高潮。想到中原未复,报国受阻,本想以酒消忧,可是杯酒徒然增愁;面对秋日悲风,只有临风挥泪而已。一次王阮读万杉寺诗后对诗人说: “先生气吐虹霓,今独稍卑之何也?”(程史)诗人情绪低落并不是为个人的浮沉得失,国事艰难、国土恢复无望,才是使当时爱国志士感伤不已的原因。这词用这样一句感情色彩很浓的句子收结,不但使全篇的写景欲活,更令人有绵绵不尽之感。
全词写景抒情相互生发,意境深沉广远,风格苍凉悲壮,用笔洒脱自如,感情含蓄不尽。原题落一“塞”字,据毛晋本补。
情词迫烈,音节悲壮。(陈廷焯词则·放歌集评)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毛泽东) 【正面】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背面】 (正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
-
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子里的花儿,不像以前开得那样热烈,那样艳丽。 小时候的天空,屋前屋后,山上山下,河畔溪边,一片片菜
-
作者: 陶渊明 【原文】: 晋太原中(1),武陵人捕鱼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崔颢的诗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
昔人(古代的人们)已乘坐黄鹤离开,
此地空余黄鹤楼。
如今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上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
下一句: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句的意思是古代的人们已乘坐黄鹤离开了,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在这里。
三毛《背影》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三毛 【原文】: 那片墓园曾经是荷西与我常常
-
[题目] 下面是对《望天门山》的分析,其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 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
题中“洹”指洹河,又名安阳河,战国时,苏秦说六国会盟于此,以抗强秦。一个容易引发人们思古之幽情的地方。作者经过时,生出悲秋的惆怅。
-
乐府《神仙二十二曲》中有《上云乐》,又名“洛滨曲”。相传是梁武帝时所制,假想生于上古时期的西方神仙老胡文康,长得青眼高鼻,携弄孔雀、凤凰、白鹿,慕梁朝来游,伏拜祝千岁寿。李白拟作《上云乐》,在前人歌辞的基础上作了发挥,写西域胡人携狮子、
-
一谒征南最少年,虞卿双璧截肪鲜。歌谣千里春长暖,丝管高台月正圆。玉帐军筹罗俊彦,绛帷环佩立神仙。陆公余德机云在,如我酬恩合执鞭。滕阁中春绮席开,柘枝蛮鼓殷晴雷。垂楼万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阵马来。未掘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