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叩门》赏析
茅盾叩门原文
叩门为茅盾流亡日本时所作,发表于1929年1月。
全篇不满千字,但内涵深沉隐晦,需联系作者所经历的实际革命活动和当时的处境方能索解。茅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曾积极参加党的筹备工作。其后又以文化活动作掩护为党的领导机关工作。1927年“4·12”、“7·15”事变后,作者作为重要的共产党人之一,受到国民党右派的通缉;同年8月,他由牯岭回上海闭门蛰居,创作了蚀三部曲等;次年7月东渡流亡,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还受到日本特务的监视。在日本,他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仍继续思索着“革命究竟往何处去”的问题。这篇抒情散文标题“叩门”,实际上是托物咏怀,寄寓着作者经历了巨大变故后的痛苦反思和对革命前途的焦虑思索,表露出作者当时寂寞、苦闷、迷惘和焦躁的心境,反映出作者深沉思索中的意绪和心态。
作品借叩门为全篇的贯串线索,按三次叩门声次第表现作者心绪的跌宕起伏。
第一次叩门声写“我”从梦中惊醒后产生的幻觉和继之而来的孤寂感。“我”由视听的实感渐入幻觉,仿佛听到了 “呼——呼——的巨声”。这幻觉把“我”带到了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代:“我的血沸腾,我似乎已经飞出了房间,跨在北风的颈上,砉然驱驰于长空!”这里“北风”象征着北伐战争;作者以亢奋的激情,抒写出他作为斗士的热情和真诚的信仰。“然而巨声又模糊了,低微了,消失了; 蜕化下来的只是一段寂寞的虚空。”象征革命的“巨声”的消失,余下的只有自己亡命异邦而对革命前途又迷惘难辨的寂寞和颓丧。“只因为是虚空,所以才有那样的巨声呢!”明白是受了幻觉的哄骗,“我”也只能禁不住地苦笑。
第二次叩门声打断了“我”的沉思。幻觉苏醒了,再也没有了睡意。“我睁大了眼,紧裹在沉思中。许多面孔,错落地在我眼前跳舞,嘈杂地在我耳边争讼。” 由幻觉而引起大革命以来目睹耳闻的许多人和事的联想: 在文学活动中,在实际革命活动中,许多昔日的同志,朋友,知交,故旧,他们是安耶,危耶? 如今,他们的政治态度怎样? 那些同一营垒中不断地对自己发出责难、批评的论敌,究竟是耶,非耶? 他们满口的革命言辞到底有多少符合现今的实际?……这一切像过电影那样在脑际闪现。“蓦地一切都寂灭了”,依然像听到了“答,答”的叩门声。于是我不耐烦地呼喊了:“是谁呢? 有什么事?” 然而,却没有回音。这辗转反复难以安眠更增添了“我”的郁闷和焦躁。
第三次叩门声使“我”由焦躁转为激怒,禁不住忿然跳起身来开门。文中的“雷鸣”,在心理学上说是错觉,却又有着深刻的寓意:“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诗)。革命虽暂遭挫折,但埋藏在地底的火终有一天要喷发。表明作者虽亡命海外,然仍心怀革命,关心祖国命运。蚊子“躲在暗角” 一语,含有对论敌的讥刺意。末段对门外黑狗的怒斥,据作者后来在回忆录第十一“亡命生活”中解释,谓“我对于当时围攻我的朋友,仍怀不满”,但认为“这个情绪是有普遍性的”。这里说的“围攻”,主要是指当时创造社、太阳社的一些人,在茅盾的幻灭、从牯岭到东京发表后,对他提出的“思想动摇”、“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等等错误指责。茅盾还说:“用吠声吠影作象征,在当时是箭在弦上,事后深悔有伤厚道。”(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2期)
综上所述,作品的基调虽是消沉的,但在总的郁闷、悲观中仍深深地寄托着对革命前途的关切和对光明的渴望。
用象征手法托物咏怀,是本篇在艺术上的总的特色。作品用三次叩门声把意识的流动和情绪的起伏贯串起来,现实与幻境、写实与写意、客观外在景物与主观意念交互错杂,动与静的交替描写,伴随着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造成一种真假难辨、扑朔迷离的朦胧境界。这种表现手法与作品的内涵基调是一致的,由此透露出作者当时郁闷、焦虑的心境。
“化情思为景物”,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是本篇又一艺术特色。文章对客观外物的描写,通篇都给人以视听感觉的细微感受,精微真切。然而,这淡黄的灯光、闪烁的寒星,冷冷的月色等,不仅仅是对外物的纯客观描摹,这种描写,既衬托了革命形势的严酷,其中又饱和着作者深沉凝重的内心感受,做到了意与境浑,心与物共。
(孙楚荣)
-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 ① ,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雎曰: “唯唯。” 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 “唯
-
匠心 我的父亲字写得最好的时候,是个手艺人。刀比人家磨得好,磨刀石好似也比人家的更胜一筹。破篾、刮篾、织篾都是极端秀气的功夫。成天
-
《豹——在巴黎植物园》 里尔克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
-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不通
名言: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
攻济阳 [3] 。破李由军 [4] 。击秦军亳南 [5] 、开封东北,斩骑千人将一人,首五十七级,捕虏七十三人,赐爵封号临平君。又战蓝田北 [6] ,斩车司马二人,骑长一人,首二十八级,捕虏五十七人。
-
《意诚而心正,则无所为而不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意诚而心正,则无所为而不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宋·王安石《答韩求仁书》,重道立德类名言句子
-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卷一《
-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颍阳,临河思洗耳。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 郭璞的十四首《游仙诗》大致上可
-
归心不可夺,千里故园春。及见市朝事,却思江海人。烟波方得伴,松月定为邻。愿结虎溪社,休休老此身。
-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处】唐杜甫《后出塞五首》 【意思】落日西沉,夕阳照耀在战旗上,战马嘶鸣,朔风萧萧。整个画 面极其辽阔而富有威严。这两句诗歌刻画了边地傍晚凛然庄严的行军情 景。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