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情诗词《》素帕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这是一首明代的民歌。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冯梦龙采自民间,编辑在山歌集里。山歌集多是以吴地方言写儿女私情,成为当时风行天下的情歌。素帕就是其中绝妙好辞之一。它想象奇特,构思新巧,托物寄情,双向落笔,衬托自己的刻骨相思之情。
素帕,就是用洁白色绸子做的手帕。是人们生活中随身携带之物,片刻不离。尤在中国古代女子心目中,重视自己手帕,不可以随便给人。赠男性以手帕,常是爱情的象征物,因此手帕成为定情的信物。了解这些情况,就明了这位女子为什么把自己手帕寄给情人。手帕,又选用了素色绸子的,恐是象征自己如素帕,洁白无瑕,钟情于情人。诗歌的开端一句,开门见山,唱出“不写情词不写诗”,表明自己不同于文人学士与知书识礼的佳人,用艳情之词淫糜的诗歌,倾述怀念情人的相思之苦。而用的是“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即知心的情人。寄给情人一块方形素帕,借自己心爱之物、片刻不离之物,寄托着文字无法表达的深情厚意。一方面借心爱的手帕传达出对情人的坚贞不渝的爱情,贞节如素帕无瑕;也希望情人珍爱素帕,见物如见人,朝夕携带身边,永不忘怀自己。相思之情、深寓在素帕之中。多么渴望他早日回到自己身边,朝夕相处,形影不离。这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纯洁的心灵,它表现了人类美好的情性。第三句采用顶真格,设想“心知”接到寄物之后,会反复颠倒看,横竖看,怎么看都是真丝织成的。丝字连用,有双关意义,既是真丝,又谐音思。设想情人对素帕,爱不释手,从而引起当日同住同行、温柔话语的美好生活的回忆。抚今思昔,愁绪万端,无法排解。左也是思,右也是思,结尾句则说“这般心事有谁知”,画龙点睛,寄素帕而托心事,而这般心事只有两人心知,而不被外人所了解。素帕系着两人的隐密的情事,凝结着两颗相爱之心。
这首情歌,写相思之苦,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情而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以新奇的构思,朴素、浅近的语言,准确地刻画女主公的热烈而细腻的感情,和谐淳美,含蕴丰富,耐人咀嚼。可算作明代民歌中的神品。
-
梦武昌黄鹤楼前鹦鹉洲,梦中浑似昔时游。苍山斜入三湘路,落日平铺七泽流。鼓角沉雄遥动地,帆樯高下乱维舟。故人虽在多分散,独向南池看白
-
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商君书·画策》) 【注释】 圣人:指能够推行法治的理想人物。 【译文】
-
作为一种专称,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含义各不相同。 先生一称始见于《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释:“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父母。又《孟子》有云:“先生
-
文同《新晴山月》宋山水诗鉴赏 文同 高松漏束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宋代诗人文同不仅擅长诗文,而且擅画,因此他的诗中往往有画意。
-
君家文律冠西京,旋筑诗坛按酒兵。袖手莫轻真将种,致师须得老门生。明朝郑伯降谁受,昨夜条侯壁已惊。従此醉翁天下乐,还应一举百觞倾。(文忠公赠苏、梅诗云:我亦愿助勇,鼓旗噪其旁。快哉天下乐,一酹宜百觞。)
-
《梅花·眼儿媚咏梅》咏梅花诗鉴赏 纳兰性德莫
-
契勘伪齐僭号,窃据汴都〔2〕。旧忝台臣,累蒙任使〔3〕。是宜执节效死,图报国恩,乃敢
-
【原题】:有荐胡仁叔历阳令者仁叔以诗送知已暇日杨德润录以示予因次其韵
-
作者: 左思 【原文】:魏国先生,有睟其容,乃盱衡而
-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