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
【注释】
选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yúndāng)谷偃竹记。筼筜谷在洋州(今陕西省洋县)。筼筜原本是大竹名。
成竹:完整的竹子形象。
振笔直遂:挥笔作画,一气呵成。
兔起鹘(hú)落:兔子跃起奔跑,鹘鸟向地面俯冲。用以形容挥笔迅速洒脱。
少纵则逝:稍微放松一下,机会就消失了。
【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悼念亡友之作。文与可是北宋著名书画家兼诗人,尤善画竹,技艺高妙。曾送苏轼筼筜谷偃竹图一幅。文与可去世七个月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见到亡友文与可送给自己的偃竹图,睹物生情,遂写了这篇杂记。文中以画为线索,叙述了自己与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同时精辟地记述了画竹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了深刻的文艺创作思想: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意思说:要画好竹,先得胸中有竹的形象,下笔之前反复观察,细心揣摩,使自然之竹变为胸中之竹。待竹的意象呈现出来,便奋笔直追,捕捉住一瞬间的意象,一气呵成,在纸上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要迅疾得像兔子跃起奔跑,鹘鸟向地面俯冲一样,稍一放松,竹的意象就消失了。
文与可认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画竹之前先要把握竹的整体形象和精神实质,做到融会于心,待酝酿成熟,然后振笔直书,一气呵成,才能生动传神地把它再现出来。相反,如果求其细枝末节相同,机械地一节一节地画,一枝一叶地描,就无法画出竹子活的精神来。所以画竹应该意在笔先,追求整体上的“神似”,反对一枝一节的“形似”。
苏轼赞同这个见解,并通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篇文艺随笔,阐发了两条艺术创作规律:一是强调“胸有成竹”的创作思想。苏轼认为,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必须先对客观事物进行揣摩观察,对创作对象了然于心(“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在心中酝酿出成熟的神韵姿态和鲜活的意象;二是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突然闪现的灵感问题,灵感“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所以要“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不失时机地将其外化为艺术形象。
与此同时,为了创造出完整而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仅仅了然于心还不够,还必须了然于手,在创作中做到“心手相应”,即从艺术构思的形成到创作出艺术形象来,必须具有娴熟的艺术技巧和手法,而这种艺术技巧和手法只有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才能获得和掌握。
苏轼阐发的这些创作观,见解卓绝,既强调了艺术创作构思的整体性(胸有成竹),也强调了艺术创作的实践性(心手相应),它不仅是文与可绘画经验的总结,也是苏轼自己切身的创作体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历代文艺领域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句用语生动,表达流畅,意象丰富,也是苏轼语言运用的一个特点,如“胸有成竹”、“兔起鹘落”等,就以其生动的形象、鲜明的比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逐渐演变成了人们广泛使用的成语。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欲:要想。浚(jùn):疏通。要想使树长得高,必须使它的根长得结实、牢固;要想使水流得远,必须疏通它的水源。比喻要想使事业发达昌盛,必须抓住根本,打
-
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直气海涛在,片心江月存。悠悠当日者,千载祗惭魂。
-
杨凡一路哼着小曲,脚步儿轻松,愉悦挂满了脸。今天是他升任局长的第一天。他才三十多岁,人人都夸他年轻有为,前途无量,他怎能不欢欣鼓舞
-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握手出都门,驾言适京师。岂不怀旧庐,惆怅与子辞。丽日坐高阁,清觞宴华池。昨游倏已过,后遇良未知。念结路方永,岁阴野无晖。单车我当前,暮雪子独归。临流一相望,零泪忽沾衣。
-
端居春心醉,襟背思树萱。美人在南州,为尔歌北门。北风吹烟物,戴胜鸣中园。枯杨长新条,芳草滋旧根。网丝结宝琴,尘埃被空樽。适遇江海信,聊与南客论。
-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这首诗的诗意很明白,说群岭万山中有一条溪,万山阻着溪不许水流前奔,那溪水在山间日夜不停地喧闹,待溪水到了山脚尽处,喧哗
-
“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出处】唐刘方平《 月夜/夜月 》。 【意思】今夜小虫开始感受到春天 暖和的气息,它们的叫声初次透进绿色 的窗纱。偏知:犹言方知。新:初、刚。 【鉴赏】在这样
-
《不畏义死,不荣幸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文字先生饮,?谓刘执中。?江山清献游。典刑传父老,樽俎继风流。度岭逢梅雨,还家指麦秋。自惭鸿雁侣,争集稻粱洲。野阔横双练,城坚耸百楼。行看凤尾诏,却下虎头州。君意已吴越,我行无去留。归途应食粥,乞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