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度刘郎 刘禹锡》原文、出处、述要和作者资料
刘尚书自屯田员外左迁朗州司马,凡十年始征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其诗一出,传于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于执政,又诬其有怨愤。他日见时宰,与坐,慰问甚厚。既辞,即曰:“近者新诗,未免为累,奈何?”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其自叙云:“贞元二十一年春,余为屯田员外,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十年,诏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盛如红霞,遂有前篇,以记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四年,始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再游。时太和二年三月也。”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独来。” ○唐·孟棨本事诗·事感 事亦见新唐书·刘禹锡传、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九。
[述要] 刘禹锡(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由屯田员外郎贬为连州刺史,途中又贬为朗州司马,过了十年,才征召还京。这时正当春天,作赠看花诸君子(见原文)。诗盛传京城。有个素来妒忌刘诗名的人,向宰相告密,言此诗对朝中新贵有怨愤。他日刘去见宰相,宰相待他很客气,临别,宰相说:“你作的新诗,不免要拖累你,怎么办?”不久,又出为连州刺史。十四年后,刘回到京城,再游玄都观,作再游玄都观,序曰:“贞元二十一年春,观内并未种花。这一年,贬为连州刺史;行至荆南,又贬为朗州司马。过了十年,召回京城,人人都说道士在观内栽满桃花。花开之时,恰似红霞一片。于是,作前诗,以记当年游赏之盛事。不久,又出任连州刺史,距今十四年了,才回到京城任主客郎中。再游玄都观,观中桃树已荡然无存;只有兔葵、燕麦之类的植物,摇荡于春风之中。因此,又作诗一首,以供以后游赏时作对比。诗作于太和二年三月。”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独来。”原来,当年执政者已死,而他培植的新贵,也已“树倒猢狲散”。而“刘郎”却依然健在。
[事主档案] 刘禹锡(772—842)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文长于说理。又通医学。重要哲学著作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有刘梦得文集。
-
Schopenhauer 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 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
-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美文的概念已经不限定于某种文体,或某类内容。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自由的文化,给美文的概念也赋予了更多的开放自由的元素,好散文是美文,好诗歌是美文,好小说是美文,好论文是美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文故事幸福的真相,一起来看看吧。 美文故事幸福的真相 篇1 对于幸福不置一辞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候。你说得越多,越让人怀疑你的幸福。 别再想要去追求幸福之类的事了。很多时候,不幸因此而蔓延。就像恋曲流行的时候,你惴惴不安地
-
古文·思旧赋并序 向秀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
-
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作品赏析【注释】:涕落(一作泪)沾衣裳。
-
(1)语素的概念 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例如:“白”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bái”,它的意义是“白色”;“坦克”也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tǎnkè”,它的意义
-
【注释】 ①安陆:今湖北安陆县。 ②紫薇:星名,位于北斗东北。 ③带雨:韦应物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评解】 这首词通过春日晚景的描写,抒发离别相思之情。上片写春日登楼的所见所感。春空霭霭,
-
陈道复 粉态含香露未干,冰肌犹怯晓官寒; 沉香亭北人如玉,一笑东风半倚阑。 陈道复(1483—1544),明画家。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改字复甫,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家中富裕,过着“
-
此词着意抒情。写人物而以景物相衬,于情景交融中微露惜春怀人之意。含蓄委婉,轻柔细腻,往往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
数年风土塞门行,说着江山意暂清。求取罢兵南国去,满楼苍翠是平生。
-
此时王世贞与李攀龙主盟文坛,名重天下。登太白楼,追寻前朝天才诗人的足迹,心中有很多感想。所以,诗的一开头就写当年李白登楼情景:“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不称“李太白”而称“李供奉”,称李白刚刚去职的官衔,这就巧妙地交代了李白登楼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