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独坐敬亭山》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此诗通常都题为 独坐敬亭山,唯清于庆元 唐诗三百首续选 作敬亭独坐,但题意基本相同。敬亭山又名昭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宣州自六朝以来就是江南名城,李白生前曾多次来此游历,写下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也是其中的一首。
要知此诗的妙处,首先需要注意这诗题中一 “坐” 字。因为诗人是坐在敬亭山上,那相对要较一般的地平高得多,至少对于天空中的情景比在其它场合要留意一些。所以诗的开篇二句都是写天空之景,首句写敬亭山上众鸟飞尽,说明平时这里鸟儿应当是不少的,句中加一“高”字,这是因为诗人坐在山上的缘故。次句写天上的云彩。天空广阔浩大,无边无际,但此时连一只鸟儿都没有,在蔚蓝的天空中只有一片孤独的白云在那儿悠闲地飘浮。从这种描写的状况来说,诗人坐在山上或许是抬头仰视,也可能是诗人朝远处的一种平视。但不管诗人是仰视或平视,总是他所见的眼前之景。
不过对于这两句写景诗,我们想先结合诗人的身世议论一番。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年(753),当时距诗人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恰有十个年头。在这十年中,诗人到处飘泊,居食无定,对于社会现实,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有了比较深切的体会。人常常有这种情况,当他在社会环境中怀才不遇,或感到不满和窒息的时候,往往喜欢独自到自然环境中去寻求安慰和愉悦。古往今来的诗人都不乏其例。当时李白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心情下独坐在敬亭山上的,而他眼前所见的这一片云彩在广阔无边的天空中独自飘游,岂不跟他近十年来独自在人间到处漫游的飘泊生活十分相近吗?岂不正是他自身生活的真实写照吗?不管诗人主观上是否将 “孤云”比作自己,或许他根本就没有想到,但就诗本身来说,从读者的眼光来看,这片“孤云”与诗人目下自身的状况实在太相似了,只不过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然而,我们也得承认,这片“孤云”固然或许有着诗人自身的影子,但它毕竟象“众鸟”一样,都是离他而去的。唯独这敬亭山,却一动不动地静立在那里,与他默默对视,相看不厌。这 “相看两不厌”五字,至少可以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是将敬亭山拟人化,把无情之物写成有情之物,把敬亭山写活了;第二是说明了诗人独坐的时间之久之长;第三是表现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李白生前怀才不遇,有满腔抱负而不得施展,故常有寂寞之感,曾写有 “古来圣贤皆寂寞”之句,又有出世思想,曾入山访仙求道,我们在这首诗中,正可以见出诗人在这方面的思想和情绪。
盛唐时的五绝多不用典故,一味以自然真率、凝炼简淡取胜。李白与王维都是盛唐时的五绝高手,他们的五绝都体现了这一风格。而这首五绝的语言也决不雕琢,似自然天成,与我们今天的口语相去不远,这正是李白五绝的基本特征。
-
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名句】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注释与译文]这是写盛宴初散场面的诗句,大意是:吹奏的笙歌随着散宴的贵人们回到庭院,辉煌的灯火也跟着下了楼台。诗句没有正面描写,而是抓
-
鸿雁自北来,嗷嗷度烟景。常怀稻粱惠,岂惮江山永。小大每相从,羽毛当自整。双凫侣晨泛,独鹤参宵警。为我更南飞,因书至梅岭。
-
汤汤堂堂。汤汤堂堂。当顶的大路标赫赫宣布: 纽约三哩。 该有一面定音大铜鼓,直径十六里,透着威胁和恫吓,从渐渐加紧,加强的快板撞起。汤堂倘汤。F大调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主题。敲打乐的敲打敲打,大纽约的入城
-
【名句】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注释与译文]肉体虽死精神长存,忠毅的魂魄啊永远都是鬼中的好汉。诗句热烈地赞颂了为国捐躯的烈士英灵不泯,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先秦)屈原《九歌·国殇》
-
宁伤桃李花,无损杞与菊。杞菊吾所嗜,惟恐食不足。花开少年事,不入老夫目。老夫无远虑,所急在口腹。风晴日暖雪初销,踏泥自采篱边绿。
-
师道类名言赏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① (《诗经》) 【注释】 ①兮(xī):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
-
古文·广宋遗民录序 顾炎武子曰:“有朋自远方
-
西户最荣君好去,左冯虽稳我慵来。秋风一箸鲈鱼鲙,张翰摇头唤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