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杨冠卿《卜算子·秋晚集句吊贾傅》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宋)杨冠卿
秋晚集句吊贾傅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集句,是古诗词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其作法为摘取前人诗文单句,拼集成篇。其按取资范围的大小来分析,或杂糅经、史、子、集,或单用其中一部;或广收上下古今,或只取某一断代;或博撷百家群籍,或专采一人一书——并无固定不变的章程,作者尽可以各取所需。但有一条总的要求:须使文意联属,浑然一体,如自己出。如勉强堆砌,则如七宝楼台。坍塌下来,不成片断。清人贺裳曾说过:集句,佳则仅一斑斓衣,不佳且百补破衲也(见清邹祇谟远志斋词衷引述)。但是,气盛才高,笔饱学富,从而以写集句诗词擅名的作家,历代仍不乏其人。南宋的杨冠卿就是一个。他这首卜算子大气包举,天衣无缝,不愧为集句词中的上乘之作。
杜甫诗博大精深,千汇万状,向来为集句者所乐于取资。本篇即全用杜诗。按顺序说,八句分别摘自行次昭陵、寄岳州贾司马六文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敬赠郑谏议十韵、入乔口、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八、蜀相、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等八篇,八音克谐,一气呵成。
题曰:“秋晚……吊贾傅”。贾傅,即西汉负一代盛名之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洛阳人。因为他两次担任诸侯王太傅,故后人尊称“贾傅”。贾谊在贬谪赴任长沙王太傅途经湘水时,曾作赋吊屈原,并自抒政治失意之感,辞情凄怨,很能引起后世一切有着类似遭际的文士们的共鸣。杨冠卿本人也是一生坎坷,怀才不遇。因此,他之所以“吊贾傅”,自有个人对于南宋朝政的一肚皮不满意者在,是属借题发挥,不可以闲笔目之。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发端即见出词人鲜明的政治倾向。按汉书本传载贾谊屡上疏陈政事,曰当时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且尖锐地指出:“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同‘无’)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当天下百姓在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下喘息而未能复苏之际,贾谊能够不为阿谀逢迎之辞以粉饰太平,而奋笔直陈民生疾苦,这种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的勇气和精神是很可贵的。词人能够将贾谊的这种勇气和精神放在第一位来加以推崇,也颇值得称许。(孤愤:因耿直孤行,不容于世而愤懑。战国时,韩非子曾撰孤愤篇。)
“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贾谊的言论、文章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除了精警的政治见识和充沛的思想激情,还得力于辞采的美赡与风调的高卓。故三、四两句,词人即转而盛赞其作品的艺术成就。按贾谊的名作有吊屈原赋、服鸟赋(以上见史记·屈贾列传)、过秦论(见史记·秦始皇本纪)、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见汉书本传)等。“今尚存”云云谓此。连司马迁、班固这样的文豪对贾谊都十分崇拜,不惜以大量篇幅将他的作品移录入史传,无怪词人要叹为观止,称道贾文中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憾了。
上片四句二层,分从道德、文章两方面将“贾傅”写足,无限仰慕,已溢出言表;下片乃腾出笔来,围绕一“吊”字组织辞句,进而申述悼念斯人时不能自已的满腔悲愤。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秋将尽”云云,缴出题面“秋晚”。这是作词时的真实节令。当此萧瑟凄凉的暮秋之时,又步步挨近长沙——贾谊当年贬谪所去的僻远之地,怎不使人悲从中来?——因是集句,我们无法坐实词人作此词时是否真在湖南道上,但借助于“想象”这一副诗的翅膀,人们原不妨进入角色,神鹜八极。
“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上文已点出了“凄恻”,此处复以“泪满襟”为之作具体渲染;且藉“英雄”二字明示“凄恻”之人亦即自己是何身分,见出惺惺相惜,非失路之英雄不能如此伤悼英雄之失路。又藉“长使”二字,更言为贾傅一洒同情之热泪者不独我也,历代豪杰无不潸然。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今则不仅弹矣,甚至挥泪如雨,啼襟袖之浪浪,其伤心处竟何在?这就逼出了愤懑苍凉的最后一句。“天”高,故“意”难问。辞是怨天,意则尤人。盖“天”亦可用作人间帝王的代名辞,如帝王之容颜称“天容”、“天颜”,帝王之仪表称“天仪”“天表”,帝王之视听称“天视”、“天听”,帝王之口谕称“天话”、“天宪”。当然,帝王之心思也就是“天意”了。贾谊的悲剧,乃至包括词人在内的一切同类型政治失意者的悲剧,悲就悲在最高统治者们好恶无常,不能真正信用忧国忧民、多才多艺的志士仁人啊!全篇得此句作结,可谓“图穷而匕首见”了。在“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韩愈拘幽操诗)之声不绝于耳的封建时代,词人能够将怨怼的匕首掷向“天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老杜之诗,达到了“沉郁顿挫”的极致。本篇集杜,虽章法平直,不足以当“顿挫”,但“沉郁”二字,还是做到了。全词八句中,仅“凄恻近长沙”一句原作即与吊贾谊事有关,其上句为“贾生骨已朽”。集句吊古,文中须见古人姓字,方为落实,但这等成句最难寻觅。一般作手,得此明标“贾生”字样之句,当如获至宝,决无轻易放过的道理。然而词人的创作态度极其严格,他不屑去捡这个“便宜”,舍之弗取,却另从老杜寄赠友人岳州司马贾某的诗中拈出“贾笔论孤愤”句,居然“楚人之弓楚人得之”,妙合无垠,可谓因难而见巧了。
总之,这首集句词辞情俱佳,笔意两至。在戴着镣铐打拳,抬臂举足,动辄受掣的情况下,竟如此招招中式,若非词人胸有一股浩气,腹有万卷诗书,手有千钧笔力,焉能办到。
-
〔宋〕康誉之 宣政间①,杨可试、可弼、可辅兄弟,课书精通《易》数②,明风角、鸟占、云祲、孤虚之术③,于兵书尤邃④。三人皆名将也,自燕山回⑤,语先人曰⑥:“吾数载前,在西京山中⑦,遇出世人⑧,语甚款。老
-
这是一首咏荷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之情。展现出诗人的婚前大胆追求阶段内心美的期待与欢会时的情景。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诗一开头便极言荷花之芙,先说它的色,后写它的香。就其色而言,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
-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出处】唐李白《 赠孟浩然 》 【译注1】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他常常频频饮酒以 至沉醉,每每迷恋繁花以至流连忘返。中圣
-
【原题】:鹤山书院前为荷塘三即其小屿筑亭久矣春后八日始榜曰夫容州
-
莫叹平原落落,且应去鲁迟迟。与君各记少年时。须信人生如寄。白发千茎相送,深杯百罚休辞。拍浮何用酒为池。我已为君德醉。
-
诗描绘了谢脁北楼明丽的秋景和萧瑟的秋意,抒发了对谢脁深切的思古幽情,反映了诗人对谢脁的敬意。
-
这首宫怨诗通过描写宫妃望幸的失意,表现了宫女希望君王驾临的迫切与久盼不至的幽怨心情。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中的乡愁有出处,内容包括有关乡愁的诗句及出处,求关于“乡愁”的诗句,(带出处),有关乡愁的诗句及出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bai九日忆山东兄弟》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
?一作: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百日归期恰及春,残生乐事最关身。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啅人。却对酒杯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従来岂有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