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绍兴师爷的形成及原因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绍兴师爷的形成及原因

有清一代,幕僚制畸形繁荣。全国为幕之人, 不知其数。幕客全国各地皆有,独以绍兴居多。绍 兴府属八县,从幕人数“不啻万家”(梁章钜浪迹 续谈卷四),真可以称得上“师爷之乡”。
清代时,绍兴师爷的足迹遍及全国,连台湾也 去。如光绪间,绍兴东浦人全庶熙随岑毓英到台湾 作幕,至光绪十二年(1886)才离去。当时,上至督 抚,下至省、道、府、州、县各衙门,都有绍兴师爷, 人称“无绍不成衙”。
绍兴师爷聪明过人、机智活络,“点石成金”, 转危为安,至今仍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绍兴师爷 的遗闻佚事。晚清震惊全国的杨乃武与小白莱案 平反后,余杭、杭州等衙门的各级行政官吏多受处 分,浙江巡抚杨昌浚也未逃脱,慈禧太后逼其引咎 自责。杨写完引咎章,请绍兴师爷金宝书过目,金 宝书在“官官相护,袒庇恶少,诬陷无辜”等罪状前 加了“意欲”两字,把不赦之罪化为只有犯罪的动 机。杨氏因此保住了脑袋。又如,一次有位陶成龙 师爷逛上海,临近中午,进一面馆吃面。店小二见 一个乡巴佬竟然跑到雅室吃阳春面,十分不客气, 并要拖陶师爷下楼。陶师爷问其故,店小二指着墙 上的规定说:吃大肉面者楼上雅室就座,食阳春面 者楼下便室就座。陶师爷很不服气,决计报复。他 搬来一条凳子,坐在楼梯中间,堵死了上下楼的通 道。老板赶来训斥,陶师爷说:我要吃小肉面,故只 能坐在楼梯中间。老板见自己的规定给钻了空子, 只得好言相劝,陶师爷不睬。最后闹到官府。在公 堂上,陶师爷强调自己是乡下人,初到上海,不知 店中规定,只看到吃大肉面可以上楼,吃阳春面可 以坐楼下,而吃小肉面刚好不上不下,无处可坐, 只得坐在楼梯中间。接着又指责老板以人多势众 欺负乡下老人,要求审判官为自己伸冤。审判官见 陶师爷确实是土里土气的乡下人,相信了陶师爷 的话,将老板痛打四十大板。这件事使绍兴师爷相 当厉害的名声传遍上海。诸如此类的故事,不胜枚 举。
绍兴人作师爷,由来已久。起码在明代已有, 王士性称“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广志 绎卷四浙江)。如嘉靖间的徐渭就是位典型的 绍兴师爷,“知兵好奇计”,是总督胡宗宪的左右 手。明清鼎革之际,绍兴师爷沈文奎(1604—1660) 屡为皇太极出谋画策。但绍兴师爷作为一个群体 出现于历史舞台,则是雍正、乾隆时的事。
雍乾时期,之所以会现这种“无绍不成衙”局 面,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是客观 上需要大批幕僚。康熙以后,国家一统,社会渐趋 安定。特别到乾隆时代,满人对汉人参政政策有所 放松,大批汉人纷纷入仕。但民族歧视习惯不易一 下改变,汉人在清廷做官不容易,须十分谨慎,一 不小心要掉脑袋。当时,地方官兼理司法、财政,而 这些做地方官的人,多是科举出身,甚或是捐来 的。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不谙时政,实际行政 能力很差,尤其缺乏司法、会计知识。所以,这些读 书人上任后,为了当好这个官,多做两件事,一是 花较多精力应酬上司,讨好上级;二是延聘几个 “高参”,帮自己出主意。师爷也称幕僚、幕宾、幕 友,“应是聘者,率呼之曰友。友于义何居?曰以属 则僚,以德则师,以礼则宾。僚近乎卑,师过于尊, 宾介于尊与卑之间,故曰友之云尔”(平步青霞外 捃屑)。可见,师爷不是正式的官,是以朋友身份 出现,专门替地方官出主意的人。此外,和督抚制 特点有关。督抚制始于明中叶,开始多为临时的钦 差大臣,以后演变为专门的地方长官。总督、巡抚 名义上是中央都察院派出的巡视大员,故无正式 的属员制。但他们又长期居地方,掌握着一个省的 大权,要办理的事很多,督抚本人根本无暇应付, 这就势必要延聘一些幕客来帮忙。于是,幕客需求 量大增。乾隆时代,督抚养客风气十分盛行,如毕 沅在陕西、河南任巡抚、总督时,有“江左人才半归 幕府”之说。因督抚养客,上行下效,省、府、州、道、 县各级地方官也群起仿效,大肆延聘师爷。这使得 清代幕僚制空前繁荣。
其次是绍兴人聪明、机灵的名声在外,在各地 的师爷竞争中创立了牌子。绍兴师爷的祖师爷是 邬斯道。邬氏是绍兴人,屡次科考失败后,改习法 律,到河南开封,进入山东总督田文镜幕下做事。 有一次,邬氏对田文镜说:“您是要做一个普通督 抚还是要做一个名督抚?”田氏回答说:“我当然想 做名督抚。”邬氏曰:“那您得按我的意思去做。”田 氏知道邬师爷聪明可信赖,就点头许诺了。于是, 邬师爷从袖中拿出一份早已写好的疏稿,请田氏 签上名,上奏雍正帝。这是一份参劾大学士隆科多 的奏章。隆科多系拥戴雍正帝登基者,故恃功不 法,骄恣日盛。雍正帝想除掉他,但苦于中外大臣 无一敢弹劾他。田文镜参隆科多奏章一上来,正合 雍正意,于是借刀杀人,隆科多获罪,而田氏则因 此宠遇日盛。后来,雍正帝了解到这个主意是邬斯 道出的,因此十分礼重邬氏,每次田氏上奏章,雍 正帝总要附批上:“朕安,邬先生安否?”这样,就使 以邬斯道为首的绍兴师爷身价百倍,为各地督抚 所瞩目。等田文镜卒后,邬氏离开开封,其他督抚 听说后,争着出高价礼聘他(参看清代野史)。 邬斯道的杰出事迹为绍兴师爷群体的形成开 了良好的先例。他替绍兴人创下了牌子,从此,各 地官员争聘绍兴人为师爷。而邬氏的家乡绍兴则 因邬氏做师爷的成功,纷纷群起仿效,争做师爷。 绍兴人杰地灵,六朝以来,读书求功名的风尚很 浓。明清以来,读书人人满为患,“待业”现象十分 严重。现在发现做师爷好处很多,于是纷纷弃贾学 律。绍兴人同乡观念深,亲戚帮亲戚,朋友帮朋友, 同乡帮同乡,一带十,十带百,从幕人数越来越多, 终形成了一个师爷群体——绍兴师爷。
当然,不是说从幕人数多了,绍兴师爷群体就 能形成了。绍兴师爷群体的形成,还有一个很重要 的因素,其师徒传承有一套秘诀。在清代,吃师爷 饭的人虽很多,但这碗饭并不好吃。它看起来比科 考容易,其实,在某些方面比科考还难。做师爷的 职业素质要求很高。首先要有较高的智商,脑子聪 明、活络,“胸有经济,通达时务”,考虑问题超前、 周到,既虚心又要有主见,这样才能为人做“高 参”。其次要有“三种基本功”:应变能力强,人较敏 感,脑子转弯快,碰到意外之事,能应付自如;辩说 能力强,能出口成章,言词严谨、得体,逻辑性强, 不太轻易给人钻空子,“善于酬应,妙于论言”;写 作能力强,笔头工夫好,有文采,会写各类公文。其 三会做人,能察颜观色,处理好与各种人的关系, 尤其是主子。其四本人要注重品德修养、崇俭、勤 快。千万不能任情挥霍,“嬖优童,狎娼妓”。平时少 喝酒、少下棋、少看稗官小说,应多读书,“常据几 案治文书”。这些素质的培养,要靠勤学苦练,还要 靠天资,否则不可能做一名称职的师爷。故清时有 “千人学幕,成者不过百人;百人就幕,入幕者不过 数十人”,“作幕二字不知误尽几许人才”(汪辉祖 佐治药言)。师爷这么难做,但难不倒绍兴人,这 又是为什么呢? 这或许应归结到绍兴人的师徒传 授法。幕道是一门“活手艺”,既要有理论知识,又 要有实践知识。当时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也没有 专门的教材(当然,后来也有些名幕撰作的经验总 结著作,如张廷骧汇编的入幕须知五种),学习 幕道主要是靠老师爷传授的。绍兴人作师爷者多, 于是徒弟也多,久而久之,师爷成群,风行全国。

猜你喜欢
  • 荀子·正论篇译注

    正论 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①。”是不然

  • 《过建封寺下连鱼滩(其二)·[宋]杨万里》原文与赏析

    [宋]杨万里梦里篙师忽叫滩,老夫惊杀起来看。前船过尽知无虑,末后孤舟胆自寒。这是一首

  • 国学名句“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出处和解释

    【名句】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语出南朝梁代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用简约的笔墨精炼概括了丰富的内容,从而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事物的风貌表露无余。说明创作时要善于巧妙选材,小中见大,表达以少总多。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出处】唐杜甫《 望岳 》。 【意思】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山色 都赋予了泰山,背着太阳的一面昏暗, 向阳的一面明亮,两面判若刀割。造 化:指天地或大自然。钟:聚集,专注

  • 《雁门太守行》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摧:摧毁

  • 李 亚《棉被》

    从前,冀中老家种棉,多为自用。种棉费力,从小苗出土到结出棉桃,需打好几遍杈,喷好几遍药,最终才摘得那么几包棉花。一大包才几斤重,孩

  •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赏析

    点击进入: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原文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它最初发表于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第一期,后由作者编入《坟》。 鲁迅在这篇杂文里,表现了他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和

  •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原文|翻译|赏析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

  • 西方文学·《蝇王》

    西方文学·《蝇王》 小说。英国小说家、1983年

  • 白居易《游石门涧》全诗赏析

    石门无旧径,披榛访遗迹。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古昔。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云覆莓苔封,苍然无处觅。萧疏野生竹,崩剥多年石。自从东晋后,无复人游历。独有秋涧声,潺湲空旦夕。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