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秋兰》全诗原文鉴赏
玄烨
猗猗秋色兰,布叶何葱青。
爱此王者兰,著花秀中庭。
幽芬散缃帙,静影依疏棂。
岂必九畹多,侈彼离骚经。
这是一首咏秋兰的五律。作者曾自注云:“殿前盆卉,芳兰独秀。昔人称为王者兰,又以方之君子,因题四韵。”此处选其一。全诗格调清新,表现了作为帝王的康熙政务之余少有的闲情逸致。首联“猗猗秋色兰,布叶何葱青”,首先从最早映入人们眼睑的形与色来歌颂秋兰,给人以整体的形象感。意思是,茂盛美丽的秋兰,匀称分布的花叶该多么青翠葱茏。“猗猗”,盛美貌;“葱青”,葱茏青翠貌。颔联“爱此王者兰,著花秀中庭”,径直注入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意思是,我特别喜爱这种又称为王者兰的兰花,开满枝头的兰花给殿中的庭院增添了不少秀色。“著”,“着”的本字,附着的意思。腹联“幽芬散缃帙,静影依疏棂”,与前两联相较,又进了一步,状写秋兰的幽香与倩影。意思是,秋兰幽幽的清香弥漫于空间,连室中的书页之间都散发着它的香气;它娴静的倩影傍依着稀疏的雕花窗棂,更加宜人。“缃帙”,本指包在书外的淡黄色的缃缎做的书套;亦为书的代称。此处泛指书页。最后一联“岂必九畹多,侈彼离骚经”,引用离骚咏兰的典故,来赞美秋兰,成为全诗中最高的赞美之词。意思是:好的兰花不必很多,也无须浪费堪称为经典的离骚的篇幅,只要一、两盆,它的美好就自然显现出来了。“九畹”,语出屈原的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十二亩曰畹,后来九畹就成为种兰的典故,又用来指称兰花。
-
【注释】:此词抒写作者与客湖上饮归的情怀。词之片写宴集既散,余兴未尽,下片写湖上归来后的心情。全词风格于简淡中见含蓄。上片起首两句写词人于宴集结束后 ,兴致犹浓,特地绕道来到湖边,原想看看湖边港湾水草茂密之处那些翻跳出水、闪着白光的鱼儿,但
-
帝出乘昌运,天心予太平。文章三代继,制作七年成。大祀乾坤合,刚辰日月明。泰坛朝埽地,魄宝夜垂精。仰御圆苍盖,环观海岳城。北流吞朔易,西极落搀抢。升燎灵光答,回銮瑞雾迎。需云遍枯槁,解雨达勾萌。可颂非天
-
正大五年(1228)十月,元好问母亲逝世,按当时礼俗,元好问从河南内乡县令的任上,辞官服丧,家居内乡白鹿原,当时三十九岁。这种闲居生活一直过了一年半,到正大七年(1230)春天,金国北面的蒙古军加紧迸逼。地处南北交通孔道的邓州(今河南邓县),也受到南宋的不断袭扰。为了加强防务,邓州守将移
-
【3432】为官必作为(冯国权、刘军民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8万字,2017年2月第1版,39元)△共十章:何谓“为官”;为官必修身、必勤廉、
-
溪流清且深,松石复阴临。正尔可嘉处,胡为无赏心。我由不忍别,物亦有缘侵。自匪常行迈,谁能知此音。
-
《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①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②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注
-
【注释】 选自宋·包拯《乞不用赃吏》。 廉:官吏廉洁。 表:表率。 贪:官吏贪污。 贼:残害人民的盗贼。 【赏析】 宋朝不仅官吏繁多,而且对官吏的待遇比较优厚,对其违法犯罪行为又很宽宥,所以,宋朝官吏
-
作者: 左思 【原文】:魏国先生,有睟其容,乃盱衡而
-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出处】唐王昌龄《 塞下曲四首其二 》。 【意思】想当年长城脚下鏖战急,无人不道意气高;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
“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2] 。且陛下富于春秋 [3] ,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 [4] ,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且陛下深拱禁中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