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土偶人与桃梗”注释、翻译和解说
——战国策·齐策三
【注释】
①土偶人:用泥土做的人像,泥偶。桃梗:用桃树的枝梗做的人像。②挺:揉捏整治。③东国:东方国土。
【意译】
淄水岸上,有个泥偶和一个木偶在交谈。木偶对泥偶说:“您是西岸的泥土,被揉捏成人的模样,到了八月份,大雨下来,淄水一涨,那您就毁坏了。”泥偶说:“不对!我是西岸的土,泡散了再回到西岸罢了。您是东方国土上的桃梗,被刻削成人的形状,大雨下来,淄水一涨,把您冲走,那您不知要漂流到什么地方呢?”
【解说】
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而这里的土偶与桃梗却是各自抓住对方的短处互相攻讦,便是极不正确的态度了。泥人虽然质陋,但被水一冲还能复归原土;而木偶尽管会如泥人所言,被水一冲就东飘西荡、漫无归宿,然而它却比泥人坚强与名贵。这两个同属人们取乐的玩偶,不思取长补短,友好相处,而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确是我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彼此“窝里斗”的典型。当一个皇帝主宰着所有臣民的命运时,奉承拍马,投机钻营便会成为有些人试图向上爬的重要手段。而与此同时产生的,便是内部彼此的倾轧,陷害与勾心斗角。这是当时社会的特定产物,也是统治者借以维护自己统治的主要手段。在这则寓言中所反映的土偶与桃梗的攻讦,只是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这里的投影罢了。人们无法改变过去的历史,但有责任放眼于未来。当我们今天以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来重新思考泥人与桃梗的关系时,泥人吸收桃梗坚硬的品性,桃梗学习泥人脚踏实地的精神,这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相关名言】
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须品。
——美国 ·爱迪生
对骄傲的人不要谦逊, 对谦逊的人不要骄傲。
——美国 ·杰弗逊
-
《每读一书,必至百遍.》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每读一书,必至百遍。》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这首诗的意思在初秋的一个晴天在长江边眺望长江。表达了对长江磅礴气势和浩浩荡荡的赞美之情。赞叹长江的一望无际。
-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许浑所作,描绘了咸阳城的壮丽景色与城市的繁华气象。诗中运用了生动的修辞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楼上,欣赏咸阳城的壮丽景色。从文字中不难感受到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对繁华都市的热爱之情。这首诗精练而雄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现了唐代文人豪放豪情的一面,也体现了咸阳城当时的昌盛景象。诗句中的“圣主”、“干戈”等形象描述,更加凸显了时代的英勇和沧桑。整首诗给人以壮阔的意境感受,成为了唐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殊俗还多事,方冬变所为。破甘霜落爪,尝稻雪翻匙。巫峡寒都薄,乌蛮瘴远随。终然减滩濑,暂喜息蛟螭。
-
大同,是山西北部历史名城。远在战国时,大同属于赵国雁门郡;秦时仍属雁门郡,置平城县;北魏初期,曾建都于此,从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398年)到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大同作为都城长达百年之久
-
古代诗文名篇之诗歌·元好问诗《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原文、鉴赏和解读
诗歌·元好问诗《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 惨淡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
-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
庶子王生遗盖宽饶书 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
-
名言: 所学即学其所用,所用即用其所学。 句意: 学是为了用, 用则是运用所学的东西。 出处: 清·李塨《平书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