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在北题壁》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赵佶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赵佶是北宋第八个皇帝,又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画家、书法家,还是一个诗人。就艺术才华而言,他有点像被北宋灭亡的南唐后主李煜,经历亦颇相同。赵佶在位二十多年,弄得民怨沸腾,女真金国乘机入侵,北宋王朝旋即灭亡,他被掳往北国,过了八年多屈辱的俘虏生活,最后死在五国城。在作俘虏期间,他还写了一些诗,在北题壁就是其中之一。
此诗最早见于元人蒋子正的山房随笔,清人厉鹗编宋诗纪事将其收入。全诗篇幅不长,却真实地刻画了这位亡国皇帝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远离家国的凄凉心情。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首二句开门见山,渲染了诗人写作此诗时恶劣的气候和所处的恶劣环境。北方边地特有的强劲西风正有力地摇撼着勉强用来挡门的破柴扉,此时已是隆冬了,而御寒条件呢?这就仅仅是门掩破扉、四处萧条的孤馆。“彻夜”二字照应“一灯微”,表明诗人一夜独对孤灯,难以成眠。是啊!如何闭得上双目呢?往昔皇宫深院的帝王生活如在目前,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诗人在物质上、精神上都受到了以前难以设想的损失。长期的俘虏生活,已使得他心地麻木了。李后主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词句在他心目中回荡。历史多么会开玩笑啊!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诗的后二句由眼前现实环境一下子又推向了遥远和虚无,恰恰道出了诗人此刻的绝望心情。“家山”句虽有踵武李煜词的痕迹,但的确也是作者真切的感受。在作俘虏的异地生活中,他何止一次地回首曾经自己拥有而目前已遭破碎的宋室江山,然而今日的距离又何啻三千里!诗人当然也不止一次地仰望南天,他盼望南来北去的飞雁能为自己传递一点信息,然而即连这点可怜的希望也没有了。“目断天南”仍旧雁飞不到,诗人使用了“断”和“无”二字,表明了自己已失去了最后一点希望,眼前只能是一片黑暗和绝望。就人生意义而言,对他也将不复存在了。
艺术上这首诗也有一定特色。总的看来,全诗是由景语而情语,前后照应非常严密。如果说诗的前二句描绘的是诗人所处的客观环境的话,则后二句即为诗人的主观心境。由外在环境的恶劣和内在心境的痛苦共同构成了诗人完全绝望的形象焦点,这也是此诗的基本格调。作为经历由皇帝到俘虏的诗人,无疑他要在“题壁”诗中留给后人一点什么,他想要说的话一定不止这几句,真所谓“剪不断,理还乱”,但作者却把千思万绪都浓缩在这短短的四句诗里面,情感的力度非常深,因而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古代兵法散文·黄兴文集》原文鉴赏 [原文]在
-
【原题】:成都杜五一府君之葬某新有丧不得为文以侑虞殡命儿冲代赋
-
【名句】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图,徒悔无益也。 【译文】做事之前怕将来后悔,那么在开始时就要慎重;事情结束感到后悔,不如改变计划。光是悔恨是没有用处的。
-
我生长在水乡,水使我感到亲切,如果我的性格里有明快的成分,那是水给我的,那澄明透澈的水,浅绿的水。 我渡过很多次钱塘江,却只是往来两岸之间,没有机会沿江看看。富春江早就给我许多幻想了,直到最近,才算了
-
《朋友,以义合者。》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临江仙》·苏轼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这首《临江仙》小令,是他贬居黄
-
古文观止·《左传》·驹支不屈于晋 (襄公十四
-
【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注释与译文]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在山村野外的皑皑深雪里,昨天夜晚开放了一枝艳丽的梅花。“昨夜”二字,说明诗人每日关心着梅开的信息,又因突然发现这
-
风月亭危致爽,管弦声脆休催。主人只是旧时怀。锦瑟旁边须醉。玉殿何须侬去,沙堤只要公来。看看红药又翻阶。趁取西湖春会。
-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出处】唐李白《 菩萨蛮 》 【意思】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 长亭、短亭: 古时道旁供行人休息之亭。十里 一长亭,五里 一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