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鸡》原文、鉴赏和解析
袁枚鸡
袁枚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自计佳,不可使鸡知。
·导读入境
这首咏物小诗写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对于咏物诗,他主张“其妙处总在旁见侧出,吸取题神,不是此诗,恰似此诗”。他强调咏物诗不能单纯为某物写照,而应寄寓某种深意,力求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这首鸡就是一首既咏鸡,又含“寄托”的佳作。
此诗着眼于“鸡”与“主人”的关系上构思立意。它的表层意思很浅显:鸡的主人“养鸡纵鸡食”,即任凭鸡吃饲料,不加限制。而“主人”之慷慨大方,为的是“鸡肥”。把鸡养得肥肥的,最终目的是“烹之”,就是把它煮了美餐一顿。养鸡者的“计自佳”,此策自然是十分高明,但此计又“不可使鸡知”,否则它就不肯敞开肚皮吃食了。
·赏 析
这首咏物诗,旨在表现其对封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一种深刻认识,君与臣、主与奴之间欺骗与被欺骗的关系。
作者为何以鸡为题,作为描写对象呢? 鸡作为人们桌上菜肴本是日常生活小事,不足为奇。可是,作者的用意确在于“彼”,即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
本诗用通俗、浅显的口语,表达出深刻的内涵,可谓“意深词浅”。全诗采用的全是口头语言,大白话,一点没有晦涩的词句,但对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揭示,可谓深入骨髓。作者的用意是想通过“主人”与“鸡”的关系,使人悟出人生哲理,认识封建社会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可憎关系。这是一首值得我们鉴赏的咏物佳作。
·思考题
摹仿本诗咏一咏你身边的家禽或宠物(如鸭、猫、狗……)看看能否有些“寄托”。用散文形式即可。
(咏物类撰稿:张云清 崔承枢 李耘)
-
[唐]曹邺 一车致三毂,本图行地速。 不知驾驭难,举足成颠覆。 欺暗尚不然,欺明当自戮。 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不见三尺坟,云阳草空绿。 《李斯列传》比较详细地记叙了秦代政治家——李斯在战国末期入
-
朱藤朱藤,温如红玉,直如朱绳。自我得尔以为杖,大有裨于股肱。前年左选,东南万里。交游别我于国门,亲友送我于浐水。登高山兮车倒轮摧,渡汉水兮马跙蹄开。中途不进,部曲多回。唯此朱藤,实随我来。瘴疠之乡,无
-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有无数个决定,但总会有那么几个决定将你引向难以预知却又充满独特魅力的旅途。多年之后,我依然会记得自己动身离京
-
陶渊明诗《饮酒并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点击进入: 郭沫若《银杏》原文 托物喻志,是散文作品中常见的样式之一。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伯温的《卖柑者言》等,至于以松、柏以及梅、兰、竹、菊入诗明志,在古代作家作品中更是屡
-
帝乡北近日,泸口南连蛮。何当遇长房,缩地到京关。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子夜吴歌:《子夜歌》系六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眷
-
作者: 边国恩 【作家简介】崔曙海(1901—1932)是朝
-
宋祁《录田父语》 岁维孟冬 2 ,京县大穰 3 ;户既还定 4 ,乡无捐瘠 5 ;室家溱溱 6 ,厥声载路 7 。于是先生命从者具柴毂适野而观之 8 ;汁者满篝,稆者如茨 10 ,馌者弗仇饷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