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银杏》赏析
点击进入:郭沫若银杏原文
托物喻志,是散文作品中常见的样式之一。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伯温的卖柑者言等,至于以松、柏以及梅、兰、竹、菊入诗明志,在古代作家作品中更是屡见不鲜。然而,以银杏为对象咏物寄兴,确如郭沫若文中所说“很少看到”。银杏也是一篇托物喻志之作,寄寓的是对自己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这篇作品写于1942年5月,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于极端困难的年月,弘扬民族精神,喻意殊深。
取材新,开挖深,喻体与寓意联系紧密,物真情挚,是本文在思想内容上的重要特色。全文二十八个自然段,大体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七个自然段,先述说银杏的别名、特征,指出它有雌雄分株的“动物般的性态”,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在此基础上,赞咏它是“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虽然在“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它还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是人间的“奇珍”,是“人间胜利的凯歌”。“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文中字面上赞颂的是银杏,实际上隐喻我们这个古老的、坚韧不拔、万劫不泯的民族的民族精神。特别是说到“日本也有银杏”,但它只不过是中国“移植”到日本的“华侨”,点明中国文化对日本的久远影响,这更有振奋民族精神的寓意。
第二部分十一个自然段,赞颂银杏具有真、善、美的品性,进一层咏述银杏之值得喜爱的理由。作家从银杏的外美到内质、从四季不同的英姿到给人带来的多方面益处,特别称赞它“坚牢”、“庄重”、不避寒风霜雪,“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嶙峋而又洒脱”的姿态。真、善、美是人类独具的价值尺度,尽管我们不能把银杏的具体特质与民族精神作牵强比附,但联系文中所述德溢八荒而不骄傲等等誉美之词,我们还是不难领悟作品的内在意蕴。
第三部分六个自然段,述说银杏被人忽视以至被人忘记的厄运。对银杏的忽视,似乎是自古已然,从中国的经典到诗画,都“找不出” 或“很少看到”。但作家的真意却主要在讽喻身在“陪都”(重庆)那些“不辨菽麦的人”,他们数典忘祖,置国家民族命运而不顾,以至早已丧失了民族精神了。
第四部分,即结尾的四个自然段,抒写自己思念银杏的深情,希冀国人爱慕银杏,弘扬民族精神。文中说到银杏有忘记中国的“危险”。“隐遁”了民族精神,中国怎能不“危险”啊! 末句呼吁:“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辞意殷切,表露出作家拳拳的深情
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诗化的情感。通篇用第二人称“你”,似在面对银杏,向它热切地吐露自己的心曲。例如:“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诗的情感,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炽烈的感情溢于言表。但它又不失之于直露,每一句似乎都是在向银杏诉说,然而又意在言外,题深而旨远。读者读着这样的美文,自然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 河埠上去是仅容两三个人并排走的街道
-
玄入参同契,禅依不二门。静看斜日隙中尘。始觉人间、何处不纷纷。病笑春先老,闲怜懒是真。百般啼鸟苦撩人。除却提壶、此外不堪闲。 作品赏析【注释】①作期同上。蔗庵:郑舜举信州府第名,参阅上篇注①。
-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
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草木有所托。岁寒尚不移。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盛夏一抹清凉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夏日烈日炎炎的古诗词,形容清凉的诗句,形容夏季晚风凉爽的诗句。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杨万里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
中国童话《廖雪林·天蓝蜻蜓》鉴赏 廖雪林一雨
-
《吴冠中说树》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吴冠中 夏木荫浓,这是三十年代我投考江苏省立常州高中时的作文试题。当时感到这题目太深奥,很难发挥。因之我每见到浓荫的树木,总会联系到那试题,想从中悟出点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遂并
【注释】 选自汉·贾谊《过秦论》。 斩:砍。 揭:举起。 云集:像云一般集合。 赢粮:背负粮食。赢,担负,肩挑。 景从:像影子一样随从。景,通“影”。 【赏析】 秦国的兴盛经历了七代国君,逾百年之久,
-
无情流水多情客。劝我如曾识。杯行到手休辞却。这公道难得。曲水池上,小字更书年月。还对茂林修竹,似永和节。纤纤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尊前莫怪歌声咽。又还是轻别。此去翱翔,遍赏玉堂金阙。欲问再来何岁,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