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缆词·王又旦》原文与赏析
王又旦
昴毕西横夜犹暗,官船催夫牵锦缆。石尤风高霜满河,欲行未行徒蹉跎。天明前村鸡下树,五里八里以为多。橐中糇粮早已尽,前途尚远饥如何! 生来不合水边住,负担欲问山中路。山家奉令猎黄罴,正是昨宵牵缆时。
王又旦(1639—1689),字幼华,号黄湄,陕西郃阳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官户科给事中。有黄湄集。
王又旦这首牵缆词,写官船强征民伕拉纤的情况,揭露了“无处逃征徭”的现实,反映了民夫深沉的怨情和差役的惨痛生活。
全诗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写被征纤夫的艰辛历程,第二部分为最后四句,写到处有征徭,无处不荼毒。
诗的开头四句写民夫于黎明前的情况。“昴毕西横夜犹暗,官船催夫牵锦缆”,昴、毕,二十八宿中西方七星的两个星名。昴、毕二星西横,天还未亮,因此说“夜犹暗”。这时官船催征民夫为他拉纤。点明时间,交代缘由,以为下文展开描写的起点。“石尤风高霜满河,欲行未行徒蹉跎”,石尤风,也作石邮风,即逆风。这时已是秋冬季节,西风呼号,清霜满河,“欲行未行”,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使人更为难受。等到天亮时,夜栖树上的鸡已下树了,牵船五里八里, 已经够远了,囊中干粮早已吃完了,何况向前还有很远的途程,那么其饥饿又将如何呢!这一部分写被征召来的民夫,遇到的是风急、天寒、路远、船重,而自己腹饥、粮尽、力衰,且前路茫茫,身累、心苦、纤夫一步一行泪,一声一悲啼,尽入叙写之中。
诗的最后四句为第二部分。这部分由住水边的人被拉了去牵船,进而写到到处有徭役。诗人先紧承上文而来写征夫之怨,“生来不合水边住”,以为只是居住水边,才有“官船催夫牵锦缆”的事,于是征夫“负担欲问山中路”,结果得知“山家奉令猎黄罴,正是昨宵牵缆时”,住水边的人想挈家避入深山,哪知山中居民也困于打猎的徭役。这就进一步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不管住到哪里,都逃不脱苛繁的劳役,深化了主题。
这首诗写征夫的苦情和怨气,其身份上有其特殊性,是家住水边的被临时召集去的,因而也就形成他特有的思想,想举家逃往山中。这固然反映了官船催夫牵锦缆的频繁,使他们不堪其苦;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反抗精神,想择地而居,迁往他处。这也就又从更广的方面反映了社会现实,只要不合理的统治制度存在,则天涯尽苦海,无处有乐土。
-
《不志于学,虽高才美质,博物洽闻,终亦累于其私,况下才乎?》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
《不志于学,虽高才美质,博物洽闻,终亦累于其私,况下才乎?》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宋·陆九渊《与潘文叔》,立志
-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失题 无名氏 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 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 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寻一夥相识,他一会
-
《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
-
【原题】:三衢道士郑自得即天庆寮舍种梅疏池小亭扁日横清有诏往南岳道复以此扁其亭官事言归袖诗相访为次韵
-
宋词典故·白鸥盟 【出典】 见“与白鸥盟”条。 【释义】 黄庭坚在诗中用海上人狎鸥事,以“吾与白鸥盟”表示弃官归隐的心愿。后人用为典实。 【例句】 ①白鸥盟在,黄粱梦破,投老此心如水。(张元干《永遇乐
-
(节自 《淮阴侯列传》) 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 ① :“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 “先生相人何如?”对曰: “贵贱在于骨法 ② ,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
-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乾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念孙,字怀祖,号石臞(又作石渠),江苏高邮人,生于乾隆九年(1744),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王引之,字伯申,号曼卿,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
-
词作于至北京述职南还期间。两淮为吴地,作者由天津乘海轮还任,故词题为“浮海还吴”。词写海上航行所见奇异景象,运笔清新高迈,情景交融,而又空灵涵蕴,使读者深有身临其境之感。
-
方亦胜,圆亦胜,错邪 ① 亦胜,临险亦胜。敌在山,缘而从之;敌在渊,没而从之。求敌如求亡子,从之无疑,故能败敌而制其命。(《勒卒令第十八》) 【注释】 ①邪:通“斜”。 【译文】 方阵能取胜,圆阵能取
-
作者: 南生杰 【本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