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台哭所思·谢翱》原文与赏析
谢翱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面。
故衣犹染碧,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
谢翱(1249—1295),字皋羽, 自号晞发子,长溪(今福建省霞浦县南)人。试进士不中,落魄漳、泉二州,为人倜傥义气。元兵南侵时,他散家财招募乡兵几百人参加文天祥的抗战部队,任谘议参军,积极参加抗击元军的活动。南宋覆亡后,他坚决拒仕,改名换姓,逃亡各地,常因国事感慨痛哭,写了许多寄寓家国之哀的诗,风格沉郁悲凉,真实动人,为南宋一家。
谢翱对文天祥的殉国尤感沉痛,虽“悲不敢泣”,却暗地里在夫差台、越王台哭祭过文天祥。文天祥遇难八年、南宋亡国十一年(1290)的冬日,他又与友人吴思齐、冯桂芬、严侣等登西台(今浙江省桐庐县西富春山,山临富春江,有东西二台,西台为汉隐上严光垂钓处,又叫子陵台),设文天祥神位,放声号哭祭奠,并写了名文登西台恸哭记。该文用了许多隐蔽词语以避免元朝统治者的文网。张丁登西台恸哭记注云:“若其恸两台,则恸乎丞相也;恸丞相则恸乎宋之三百年也。”这样,诗题“哭所思”,即哭他怀念的文天祥,写得十分沉痛。
首联写西台傍晚时分的景色。南宋灭亡,作者是遗民,劫后余生叫残年。祭奠是冬日,一年将尽,也叫残年。作者四十二岁,饱经忧患,过早衰老,亦曰残年,他是四十七岁时因抑郁过度而早夭的。“残年哭知己”,是感人至深的悲剧场面。原来他与友人在前一天集中,这天中午冒雨登山。山上一片荒芜,“如入墟墓”。“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号而恸哭者三。”直哭到太阳西沉台下时分。“哭”是诗眼。他不仅为志同道合、共过患难的战友痛哭,更是为民族苦难而痛哭。他深知在蒙古贵族暴政下,一时复国无术,只能寄情于这场大哭之中。颔联写泪水之多,哀悼之深。滴滴清泪融进吴地江水即富春江水,又随波入海,再随潮退回,永无休止。以形象写天长地久无绝期的沉痛。颈联转写恸哭原因,“故衣犹染碧”,文天祥就义时穿的衣服,还染着血迹。碧,血的代称,传说周朝大夫苌弘是位忠臣,含冤被杀,有人将他的血藏了起来,三年后变成碧玉。此处借以赞扬文天祥的坚贞。“后土不怜才”,后土,皇天后土亦即天地,这行说天地不怜惜这样的贤才,任其被杀。这是暗里控诉蒙古贵族的残无人道。感情转向沉寂与幽怨。尾联是写此诗的动机,说我已是山中之客,只要不死,就应当写诗作文来纪念文天祥。八哀,杜甫曾赋五言古诗八首,悼念八位著名人物,他们是王思礼、李光弼、严武、李琎、李邕、苏源明、郑虔、张九龄,大多为抗暴志士,作者用此典,说自己象杜甫一样,写诗深痛哀悼民族英雄文天祥。这首五律的最大特色是情真意切,能溅起读者不忘国耻、奋发有为的感情波澜。
-
辞赋·赵壹赋《刺世嫉邪赋》 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驳。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愈复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宁计生民之命
-
古代诗文名篇之戏曲·王实甫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原文、鉴赏和解读
戏曲·王实甫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 第二折 (旦上云)红娘伏侍老夫人不得空便,偌早晚敢待来也。起得早了些儿,困思上来,我再睡些儿咱。(睡科)(红上云)奉小姐言语去看张生,因伏侍
-
知见一何高,拭眼避天位。同观洗耳人,千古应无愧。
-
一棵树,站在故乡。刻在树皮上的约定,模糊在风中;留在树根下的瞌睡,飘飞在空中。一棵树,攀爬在脊梁上,飘飞在梦中,成为心中最高的山,
-
直之忍第五十四直之忍第五十四 晋有伯宗,直言致害;虽有贤妻,不听其戒。 札爱叔向,临别相劝;君子好直,思免于难。 直哉史鱼,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名言: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注释: 制: 控制。天命: 天意。 句意: 依从天并且称颂它, 哪里比得上控制天意并利用它。 出处: 《荀子·天论》
-
【3102】高擎旗帜(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三分校编写,中央党校出版社,16 6万字,2016年11月第1版,38元)△该校转型发展掠影。记录的是其在
-
我有过一段在采油厂宣传科做通讯报道员的短暂经历。当时带我的师傅姓陈,我叫他陈师傅。按说写通讯报道也算是舞文弄墨,应该叫老师才对,可
-
凡是第一次去过的地方,一般都用一个字叫“走”;凡是曾经生活过或者住过的地方再次踏访,一般也用一个字“回”。所以贺敬之的名诗叫《回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