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西山诗并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武昌西山诗并序
嘉祐中,翰林学士承旨邓公圣求为武昌令,常游寒溪西山,山中人至今能言之。轼谪居黄冈,与武昌相望,亦常往来溪山间。元祐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考试馆职,与圣求会宿玉堂。偶话旧事,圣求尝作元次山窪樽铭,刻之岩石。因为此诗,请圣求同赋,当以遗邑人,使刻之铭侧。
春江渌涨葡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
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
西山一上十五里,风驾两腋飞崔嵬。
同游困卧九曲岭,褰衣独到吴王台。
中原北望在何许,但见落日低黄埃。
归来解剑亭前路,苍岩半入云涛堆。
浪翁醉处今尚在,石臼杯饮无尊罍。
尔来古意复谁嗣,公有妙语留山隈。
至今好事除草棘,常恐野火烧苍苔。
当时相望不相见,玉堂正对金銮开。
岂知白首同夜直,卧看椽烛高花摧。
江边晓梦忽惊断,铜环玉锁鸣春雷。
山人帐空猿鹤怨,江湖水生鸿雁来。
愿公作诗寄父老,往和万壑松风哀。
题解据苏轼该诗的小序可知,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4年),翰林学士承旨邓圣求任武昌(今鄂州)令时,常游西山和寒溪,并曾就唐代诗人元结(字次山)游西山时以石窪盛酒的佳话写下窪樽铭,刻于西山岩石。而苏轼在神宗元丰三年至元丰七年(1080—1084年)担任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多次渡江游西山,两者到西山的时间相差近二十年。到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两人在京城馆试时相遇言及旧事,苏轼遂写下这首武昌西山诗,并请邓圣求“同赋”一篇,打算送给鄂州,让当地人刻在窪樽铭石侧。邓圣求即邓润甫,字温伯,江西建昌人。窪樽亦作洼樽,因巨石上面凹陷处可以盛酒而得名。唐人在襄阳岘山还建过洼樽亭。苏轼此诗作于元祐六年(1091年)。
简析小序说明了写作此诗的时间、地点及缘起。正文则回顾昔日登临西山的快乐,描绘西山秀丽幽美的自然风光和悠远辉煌的人文景观,追慕前贤的事迹或潇洒的诗酒人生,全诗表达了对西山景物的挚爱之情和传承西山历史文化的愿望。
-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
-
古文·黔之驴 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1)船载
-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山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
-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这句格言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治理高效与否取决于是否有足够多的贤良之士。他们具备才智和德行,能为国家献策决策。如果贤良之士众,就意味着可以集思广益,国家的治理会更加顺畅。相反,如果缺少贤良之士,治理就会流于浅薄,国家的发展也会受限。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和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作出贡献。
-
现在我住的地方离五祖寺不过五里路,在我来到这里的第二天我已经约了两位朋友到五祖寺游玩过了。大人们做事真容易,高兴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我说这话是同情于一个小孩子,便是我自己做小孩子的时候。真的,我以一个
-
一作张七及辛大见访山公能饮酒,居士好弹筝。世外交初得,林中契已并。纳凉风飒至,逃暑日将倾。便就南亭里,余尊惜解酲。
-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冰心散文》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
-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出处】唐李商隐《 贾生 》。 【意思】汉文帝访求贤能之人,便将贬谪在外的贾谊召回。贾谊的才情风姿 更是无与伦比。可惜啊,汉文
-
杨恽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 (1) ,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 (2) 。遭遇时变,以获爵位 (3) 。终非其任,卒与祸会 (4) 。足下哀其愚矇,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 (5) 。然窃恨足下不深
-
名言: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句意: 有学识有才能的人, 贵在从近的了解远的, 从现在了解古代, 从能够看得见的了解看不见的。 出处: 《吕氏春秋·察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