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少年·朱彝尊》原文与赏析
朱彝尊
飞花时节,垂杨巷陌,东风庭院。重帘尚如昔,但窥帘人远。叶底歌莺梁上燕,一声声伴
人幽怨。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秀水(今浙江嘉兴县)人。早年无意于功名,致力于经典古文辞,五十岁应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他的诗以博学和功力深厚见长,曾编辑唐宋金元词五百余家为词综,是清代浙派词家的代表。
这首少年游以曲折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词的上阕交代女主人所处的环境,并点明闺怨的缘由。“飞花时节,垂杨巷陌,东风庭院”,阳春三月时,柳暗花明日,东风浩荡庭院静,这是一个令人怡神生趣的处所。词人在纵写美好环境之后,绾上一笔:“重帘尚如昔”,即往年天气,昔日庭院都未变。在此基础上一笔逆转:“但窥帘人远”,物是人非,今非昔比。怨, 由此而出;怨, 由对比而强烈。当年,飞花时节情意浓,垂杨陌上意趣足,东风庭院乐融融,如今人已远去,其悲凉孤独可以想见。词人先不正面落墨于“怨”字,而宕开笔锋,从环境美好写起,一经擒纵,反差增大,加强了表情的力度。
词的下阕转入正面写怨。一方面是“叶底歌莺梁上燕。一声声伴人幽怨”,莺燕欢歌和人的怨叹形成对照,使人反觉得莺在悲啼燕在啜泣,这是以怨人之眼看出的,也是一种移情。最后写由“怨”到“悔”。“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正是有“当初相见”,才有今日相思,反以今日相思,悔当初相见,正是对当初相见的怀念。“悔当初相见”,好象是绝情之语,其实正是情深的表现。
这首词引人入胜之处,在于上下阕的结尾都以逆挽收束,显得特别遒劲峻峭。都是于一意铺衍势足气完之际,横截一笔,挽入新境。而上下阕的结束又各呈姿态,“重帘尚如昔”转入“但窥帘人远”,进入绵邈悠远之境;“相思了无益”转入“悔当初相见”,突现决绝立断之意。这确实体现了朱词清丽流畅、细致绵密的特点。
-
弭棹凌奔壑,低鞭蹑峻岐。江涛出岸险,峰磴入云危。溜急船文乱,岩斜骑影移。水烟笼翠渚,山照落丹崖。风生蘋浦叶,露泣竹潭枝。泛水虽云美,劳歌谁复知。
-
前三句如实描写人人皆有的生活经验,登高可以望远。皇宫苑囿百姓无法进去的,其宅地之广大与建筑之豪华难以想见,但登高可以一目了然。诗人登山也一定看到了老百姓破烂、窄小、拥挤的平民窟,也一定看到了熙来攘往的商店街市,但这些同诗人要表达的主题无
-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出处】唐岑参《 寄左省杜拾遗 》 【意思1】看到满地落花,不由得为自己的白发苍苍感到悲哀;又眺望高空中的飞鸟,想到昔日自己也曾怀抱着青云大志,如今却已年老体衰;不禁
-
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种类之繁多,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主要的文学形式。简要地说,就是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
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述要] 李白穿着宫锦袍,遨游于采石江中,神情高傲自得,旁若无人,因酒醉在水中捉月而溺死。 [按语] 宋洪
-
我们人类接受外界信息,其中95%来自视觉。但视觉又常常处在“休眠”状态,即所谓“视而不见”。天阴了,要下雨了,行人们对天地间的景物似
-
木落骚人已怨秋,不堪平远发诗愁。要看万壑争流处,他日终烦顾虎头。
-
古文·游黄山日记(后) 徐宏祖初四日(1)。十五
-
山中一日,世上千年,这是古人的一种时空观念。走进陕、甘、川交界处的古镇青木川,总感觉时光流逝的速度明显缓慢下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
这首诗形式上为乐府民歌,语言自然朴素,寓意也十分浅显明白。以种瓜摘瓜作比喻,讽谏生母武则天切勿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伤残骨肉,伤害亲子。 开始两句描写种瓜黄台下,果实累累。诗人者使用“离离”这一叠词,简括而又形象鲜明地点染出瓜熟时长长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