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以声音点醒意境》古诗词鉴赏
我们人类接受外界信息,其中95%来自视觉。但视觉又常常处在“休眠”状态,即所谓“视而不见”。天阴了,要下雨了,行人们对天地间的景物似乎不很在意,突然嘎啦啦一声炸雷,震得全身打颤。于是抬头望天,天上乌云翻滚;低头看地,地上草木摇动。这才着急起来,起步飞跑。我们的古诗人们,似乎早就窥见了人类心理上的这点奥秘。他们摄取种种意象,来营造意境,常常还不大放心,怕读者的眼晴睡去了,进入不了那境界,便煞费苦心,引来“炸雷”,来点醒我们的视觉。于是,这声音便成了沟通景物与我们心灵的桥梁。这声音也最能引起人们心灵的震颤,正如乐记上说的:“凡音之起,从人心生也。”我们翻开任何一本古诗词的集子,便会听到那一片萧萧的风声、点点的雨声、幽怨的杜鹃声、哀转的猿声、夜半的钟声、寒砧边的捣衣声,……而边塞诗中,更少不了胡笳、羌笛、号角、马鸣……。
你看那首著名的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错,那月黑天下模糊的枫林、江中闪烁的渔火、似乎布满天空的寒霜,加上那只孤单的客船,已经给我们营造出了清冷的意境。但还缺少“感发的生命”(叶嘉莹语),游子那孤独、凄苦的心境我们还触摸不到。于是,诗人便拈来乌鹊的啼叫,更显示出夜的静寂。还有——,你听,忽然,远处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破空而来,重浊、旷远、悠长,一声不了一声地打在游子的心上。似从远古传来,似从天边飘来,漂浮在水上,弥漫在空中。这时,我们才真的感受到了环境的空旷、冷寂,感受到了游子的孤苦无依,那种没着没落的空落落的感觉。这诗的出名也全靠了这钟声。如今寒山寺的钟声已成苏州一景。连好多日本朋友也专门组团,大老远跑来专听这夜半钟声。这倒是诗人料想不到的。请看如下用声音点醒意境的名句: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小雅·车攻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梧桐叶,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姜夔扬州慢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
【原题】:居仁与季言论养生方往叩之而原仲诗有金花充膆之语乃知致中妙用如此近舍皇甫远取居易岂不迂耶以诗请事
-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〇六。寒山诗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
-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第五十卷
-
陶庐僻陋那堪比,谢墅幽微不足攀。何似嵩峰三十六,长随申甫作家山。 作品赏析【注释】:裴诗云:野人不识中书令,唤作陶家与谢家。
-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宋]黄庭坚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黄庭坚的身世极为不幸,贬
-
郑思肖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
-
好榜样与恶榜样榜样有(一)好的与(二)恶的两种。这两种中,还是好的有益于人呢?还是恶的有益于人呀?我们还是见了好榜样,就会学做好人
-
天公号令不再出,十日愁霖并为一。君家有田水冒田,我家无田忧入室。不如西州杨道士,万里随身惟两膝。沿流不恶泝亦佳,一叶扁舟任飘突。山芎麦麴都不用,泥行露宿终无疾。夜来饥肠如转雷,旅愁非酒不可开。杨生自言
-
昔作咸秦客,常思江海行。今来仍尽室,此去又专城。典午犹为幸,分忧固是荣。箳篂州乘送,艛艓驿船迎。共载皆妻子,同游即弟兄。宁辞浪迹远,且贵赏心并。云展帆高挂,飙驰棹迅征。溯流从汉浦,循路转荆衡。山逐时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