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相梁·《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题 解】本则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标题为编者所加,取的是开篇的第一句话。课文简单叙述了惠子在梁国当相国,却因怕来访的庄子夺走自己的相位而对庄子加以追捕。庄子知道后非但不躲,反而坦然相迎,用巧妙的譬喻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故事虽简短,但读来饶有趣味又让人深受启发。本则故事言简意丰,富有辛辣的讥讽意味,人物性格对比也很鲜明。面对惠子三天三夜的追捕,庄子冲淡从容地相迎,以精妙的比喻,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富贵而忘记了朋友之间情谊的嘴脸,表达了自己清高的志向。全文不但妙在庄子巧妙地将鹓秥与众不同的表现来比喻自己,更妙的是最后以“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这句反问,画龙点睛地把惠子比作得到“梁国”这只“腐鼠”的“鸱”,嘲弄了惠子以小人之心猜忌自己之无心的嘴脸。虽然故事最后没有写惠子的表情及语言,但其难堪的神情、尴尬的表现,我们已经能想象得到了。庄子惠子游于濠梁
【题 解】本文选自秋水,亦称濠梁之辩,因为全文着重在一个“辩”字上。尽管篇幅短小,却属妙文之列。本文讲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儵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注释翻译】鉴赏分析本文话题虽小,但意旨甚大,全文妙趣横生,使人读后感到趣味盎然。全文除了第一句用叙述的语气略作必要的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针式地把这场辩论深化。庄周肯定“人能知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人能知鱼之乐”。且不说辩论双方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所反映出来的敏捷的思路,就使人应接不暇;睿智的谈锋,令人拍案叫绝;丰富的奇想,更能启人遐思。尽管“人乐鱼亦乐”的看法纯属庄子在主观精神世界的自我满足,庄子的辩论又属诡辩,却令人对此想法不觉得反感,反而突出了庄子渴望自由,意欲打破物我界限,以追求超然物外的快乐境界的愿望。整则故事的高度艺术性至今仍感动着许许多多人。-
【原题】:昔杯渡禅师自西域开山隐静止携五叶松来岁月既远余求此山中之松已化为乌有矣护国远老知余此意遍搜之天台山中得于玉霄峰下移以见饷遂为林下之光因诗以谢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体会感情,内容包括体会古诗词感情的三种方法是什么,如何体会古诗的情感基调,如何赏析诗词,体会诗中的感情。1.送别抒怀诗: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2.羁旅思乡诗:羁旅他乡,在遥远的地方思乡。3.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
-
沈德潜夜月渡江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
-
水斋岁久渐荒芜,自愧甘棠无一株。新酒客来方宴饮,旧堂主在重欢娱。莫言杨柳枝空老,直至樱桃树已枯。[府妓有歌杨柳枝曲者,因以名焉。府西有樱桃厅,因树为名,今树亦枯也。]从我到君十一尹,相看自置府来无。[
-
【名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 ① 物力维艰 ② 。 【注释】①恒念:经常想到。②维艰:维,是。维艰,非常艰难。 【释义】一碗粥一顿饭,应当想一想来之不易;半根丝半条线,要经常想到物品
-
《与梁武帝论书启》 南朝陶弘景撰。。是作者写给梁武帝的论书信札。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陶隐居”,为齐梁间著名书法家。梁武帝萧衍为书法史上帝王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之一。《论书启》主要评“钟张”
-
身世相忘久自知,此行闲看古黄腄。自非北海孔文举,谁识东莱太史慈。落笔已吞云梦客,抱琴欲访水仙师。莫嫌五日匆匆守,归去先传乐职诗。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科幻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急寻科幻诗意短小的诗句急急急,形容科幻主题公园的古诗词,描写科幻的词语和句子。“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这句马马虎虎算是科幻吧。 李贺《梦 天》鉴赏 老兔寒蟾泣天色, 去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
-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孤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东家取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
浮生六记 清代文言中篇传奇小说。原六卷,今存前四卷。题“苏州沈三白著”。作者沈复(1763—1822 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成书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三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