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苏轼》原文与赏析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无论从内容或表达方式上看,都比较怪。因此清代纪昀说:“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千古诗集,有此体否?”这正指出了这首诗的怪异不群之处。但纪昀否定它是诗却不公允,我们不能因其不落窠臼就大惊小怪,诗中的“怪”,往往是创新的表现。
这首诗的两联,每联各成一单元。每联之前,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问题,实际上是以问语的形式进行否定。与此同时,于否定中又暗藏肯定。这个肯定又成为下一联的前提,然后又对此前提加以否定。如此反复设了两个前提,作了两次否定。两个前提相续相生,执其两端。两个否定相续,否定之否定,于是“肯定”就在其中了。
诗的第一联说:假如只有琴的话,它能自己发声吗?如果能的话,那么“放在匣中何不鸣?”意谓光有琴是不能自己发声的。
诗的第二联说:假如只有手指的话,它能自然发声吗?只有琴不能发声,要有指头弹的条件,如果又执另一端,以为只有指头便能发声那又错了,“若有声在指头上”,那么“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以极浅显通俗的事理向人说明琴要发声必须以指头弹拨琴弦,只有两者俱备,且发生关系才能有声。缘此,正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主客观要统一起来才能完成各种事情。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如果分离开来,割裂开来,孤立起来,那将一事无成。佛家楞严经上说:“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和苏轼的诗意基本一致。
苏轼在此讲的道理人人得知,所用的比喻也可谓个个可晓,可是因其巧为组合,则成艺术佳制。因其怪异而令人醒目,因其深刻而发人深省,也就脍炙人口了。
-
赵良说商君 赵良见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赵良
-
新妆面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清凉山上望下去,见有不少的人,顺山下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我们《解放日报》的同志,早得了消息,见博古、定一同志相约下山,便也纷纷跟了下来,加入向东的人群,一同走向飞机场
-
君颜贵茂不清羸,君句雄华不苦悲。何事遣君还似我,髭须早白亦无儿。
-
作者: 宋生贵
-
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孤高不可恃,岁晚霜风侵。 作品赏析原题: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义伯圣途次元伯固蒙仲游七宝寺题竹上
-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
元遗山与张蜕岩为金元词二巨擘,其创作代表了金元词的最高成就,分别体现了当时词坛北、南体派的不同风范,这两首同调同题作品实堪称为《双蕖怨》之南北双璧。
-
《诗经》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 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出处唐bull;杜甫《梦李白二首》原文宛别已吞声,生别常恻侧。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