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书愤·陆游》原文与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书愤·陆游》原文与赏析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坚持抗金斗争,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今存诗九千余首,为古代诗人之冠。其中“言恢复者十之五六”,甚至睡里梦中都念念不忘抗金大业。诗风雄壮浑厚。

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所实行的基本国策就是卖国求和,苟且偷安。因此,陆游的对立面,不是统治集团中的某些投降派,也不是某个时期才占上风的投降路线,而是整个统治集团和基本国策。这就注定了陆游政治斗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跟陆游同时代的大词人辛弃疾也不例外)。陆游在政治斗争中是失败了,但作为一个诗人,他挺身而出,不屈不挠地用诗歌继续进行战斗,他斥责投降派的无耻,痛心国土的沦丧,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表达了到老不衰的爱国热情。正如有人所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钱锺书宋诗选注)。

在陆游数量巨大的诗作中,报国杀敌,收复中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主题。“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45册读陆放翁集)这个赞语,陆游是当之无愧的。

陆游从小就受到家庭、师友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他的跋周侍郎奏稿中说:“南渡初,先君归山阴,一时贤公卿与先君游者,言及靖康北狩,无不流涕哀恸。”跋傅给事贴中又说:“绍兴中,士大夫言及国事,无不痛哭,人人思杀贼。”陆游不仅有爱国的言论,而且有切实的行动。例如1 172年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中,他经营南郑,驰逐射猎,习武图强,志盛气锐。这段军旅生活在他的创作道路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很多诗篇中,一直不忘这段有意义的生活。他的爱国热情,强烈而持久,直到临终,他还在谆谆嘱告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剑南诗稿卷85)

了解了以上这些情况,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书愤这首诗。

书愤是淳熙十三年(1186)诗人六十二岁家居山阴时所作。陆游诗集中有好多首书愤,这是最出色的一首。“书愤”,就是书写愤慨的意思。

这首诗可分成上下两段。前四句抒写他早年渴望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英雄气概;后四句抒写诗人鬓发斑白,宏愿落空,壮志蹉跎,报国无路的愤慨。

第一句表面上是说自己年轻时太天真,把抗金的事看得太容易了,实际上“那知世事艰”中还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一味屈辱求和、不断摧残主战派的愤慨。意谓当时根本没有估计到抗战的阻力会有这么大。第二句是说,北望中原,豪气如山,收复失地的意志象山一样地坚定。这里不仅写诗人自己,也写到了北方沦陷区的人民。如耿京的起义,辛弃疾的南归等。1172年,“金同州民屈立、北京曹贵、廓州李方、冀州王琼等举义,皆被杀”(于北山陆游年谱1172年“时事”)。对“气如山”不妨理解得宽泛一点,把这些义民的举事都包括在内。 三、四句紧承“气如山”,具体描述诗人当年的雄心壮志。第三句是指隆兴二年(1164)诗人四十岁时在镇江通判任内的所见和打算。那时张浚“凡要害之地,皆筑城堡。其可因水为险者,皆积水为匮。增置江淮战舰,诸军弓矢器械悉备”(宋史·张浚传)。陆游“力说张浚用兵”,后来又“与韩元吉、何侑、张玉仲等踏雪登焦山观瘗鹤铭刻石,登高置酒,望见风樯战舰……”(于北山陆游年谱1164年“谱文”)。这一句当指诗人设想利用雪夜乘战舰出瓜洲渡由水路反攻。此句还暗用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诗人主张应象李愬雪夜入蔡州那样,作好充分准备,乘敌无备,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 一举而克敌制胜。第四句是指乾道八年(1172)诗人四十八岁时在南郑军中的壮志。他曾建议:“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宋史·陆游传)。这段时间,诗人经常穿戎衣,射猎习武,过着紧张的军旅生活,亲自戍守边防要地大散关,随时准备杀敌报国。这一句当指诗人准备在秋天组织铁骑出大散关由陆路反攻。关于大散关和铁马,陆诗中屡次提到,如归次汉中境上说:“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连做梦也想到要恢复中原的战争!

第五句写诗人早岁曾自比为塞上长城, 可以捍卫祖国,抵御敌人。南朝宋文帝将杀名将檀道济,道济愤怒,脱帻投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这句是说,早岁豪气壮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不过是一个空愿而已。第六句紧接着说,如今揽镜自照,衰鬓已经斑白,中原未复,壮志难酬。“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空”字,表示一切落空,沉痛至极;一个“已”字表示岁月不居,壮志蹉跎。真是感慨万千,心痛欲裂!末了,赞扬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但千载以来无人可以跟他比并。既慨叹自己不如诸葛亮,又谴责南宋小朝廷不肯出师。陆诗中曾屡次提到出师表,这都是诗人在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述的“北定中原”的心事也正是陆游的心事。

书愤是陆游的代表作。清代纪昀曾说过:“此种诗是放翁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转引自于北山陆游年谱“附录二”)。陆游早年跟江西派诗人曾几、 吕居仁学诗, 后来特别倾心于李白杜甫岑参白居易诸大家,又广泛猎涉晚唐诸名家,再加上南郑那段难忘的军旅生活,使他眼界开阔,后期诗风大变,不仅冲出了江西诗派的樊篱,而且卓然独立, 自成一家,当时就有“小李白”之称。特别是他的七律,最为人称道,一致公认“当时无与比埒”(沈德潜说诗晬语)。现在将书愤的艺术特色,扼要地分析如下:

一、内容充实,感情饱满。陆游向有“敷腴”、“丰腴”之称。‘所谓“敷腴”、“丰腴”,即丰富饱满的意思。书愤最能体现这种特色。“气如山”的比喻,写得多么豪壮。“楼船”“铁马”一联,包含多么丰富的内容。“塞上”“镜中”一联,又寄予多么深沉的感叹。出师一表、无人能比的抒写,又蕴含着诗人满腔的愤慨。再加上运用了强烈对比的手法,以早年的豪气如山、壮志凌云,来衬托后来的衰鬓如雪,一场空梦, 早年的豪壮,更增强了晚年的悲愤。真是精力弥满,力透纸背!

二、对仗精工,画面鲜明。宋代刘克庄的后村诗话说:“古人好对仗被放翁使尽,放翁比偶组运之妙,冠冕两宋。”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对“铁马秋风大散关”,不仅字面属对精工,而且每句连用三个名词,组成名词谓语句,中间不用一个动词,不加一个虚字,就把地点、景象和人物(“楼船”“铁马”既是指行军作战的工具,又是运用借代修辞格,借指抗金的战士)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色泽鲜明、形象生动、浩浩荡荡的出师图。这一联,运用了极其精炼的语言,写足了诗人的豪气如山。颈联“塞上长城”对“镜中衰鬓”, 一豪壮,一衰颓,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两个迅速变幻的镜头:一位精力饱满、豪气如山的青年壮士,转瞬之间变成一个衰鬓如雪、满脸愁云的龙锺老翁。“空自许”对“已先斑”,更喷吐出诗人满腔的激愤。真不愧为比偶组运的能手!

三、使事贴切,语言简洁。此诗共用了三个典:颔联运用李愬雪夜入蔡州的典,说明抗金的战略应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颈联运用檀道济自比长城的典,说明诗人早年豪气如山,壮志凌云,气概不凡,借以反衬如今的衰颓、悲愤;尾联运用诸葛亮出师表的典,借以说明诗人满腔愤激,报国之心不死,进一步谴责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不肯出师。这些典故,都用得极其熨贴自然,毫无填塞堆砌之感。此诗的语言自然流畅,简洁明朗,这是诗人刻苦锤炼的结果。正如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所说:“放翁工夫精到,出语自然老洁,他人数言不能了者,只用一二语了之。此其炼在句前,不在句下,观者并不见其炼之迹,乃真炼之至矣。”这个分析,是非常中肯的。

猜你喜欢
  • 白居易《池上闲咏》全诗赏析

    青莎台上起书楼,绿藻潭中系钓舟。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暂尝新酒还成醉,亦出中门便当游。一部清商聊送老,白须萧飒管弦秋。 作品赏析多上:一作多在。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在小桥头这两句是说,晚间

  • 白居易《秋热》全诗赏析

    西江风候接南威,暑气常多秋气微。犹道江州最凉冷,至今九月着生衣。

  • 苏轼《赠包安静先生茶三首》全诗鉴赏

    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偶谒大中精蓝中,遇故人烹日注茶,果不虚示,故诗以记之。?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昨日点日注极佳,点此,复云罐中余者,可示及舟

  • 古籍名著《越绝书》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书名“越绝”,在首篇《外传本事》中解释说:“越者,国之氏也。绝者,绝也,谓勾践时也。”“越”是指当时浙江地区而言,“绝”的意义不明。下文还解释说,在天子微弱、诸侯皆叛时,勾践“内能自约,外能绝人”;又

  • 岑参《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全诗赏析

    春与人相乖,柳青头转白。生平未得意,览镜私自惜。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却为文章累,幸有开济策。何负当途人,无心矜窘厄。回瞻后来者,皆欲肆轥轹。起草思南

  • 《古文·石钟山记》鉴赏

    古文·石钟山记 苏轼《水经》云: 彭蠡之口(1

  • 古代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注释与译文

    【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注释与译文]敌军象黑云一样压向城头,城墙仿佛要被摧倒;从云缝里透射出来的一缕日光映落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鱼鳞般的甲片放射出奇光异彩。今常引用前一句来形容危急的

  •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注释】 选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以:依。 物:事物。 迁:变化。 发:抒发。 【赏析】 这是南朝梁刘勰关于诗文创作中物、情、文三者关系的见解。他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 “岁有其物,

  • 宋词典故“章甫”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章甫 【出典】 《仪礼·士冠礼》:“章甫,殷道也。”东汉·郑玄注:“章,明也。殷质,言以表明丈夫也。甫,或为父,今文为斧。” 【释义】 章甫,殷代冠名,即缁布冠。古制,男子行冠礼始加章甫,表

  • 第二次反围剿

    第二次反“围剿”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对国民党第二次军事围剿的斗争。蒋介石第一次围剿失败后,又开始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1931年3月,蒋介石命何应钦为行营主任兼总司令,调集20万军队对中央根据地进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