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辽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渡辽水
王建
【原文】
渡辽水[1],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2]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茔冢各与题本乡[3]。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注释】
[1]辽水:辽河的古称。
[2]如:动词,去。
[3]茔冢:坟墓。题:上奏呈请。
【作者介绍】
王建(约767—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赏析】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此诗选取了士兵渡过辽河时的一个镜头,用战争开始前士兵们沉重的心情来打动读者。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非常浓烈。
全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秋果的诗句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秋果的诗句,描写秋果的诗词,描写秋果的诗词。【标题】:两头纤纤【年代】:唐【作者】:雍裕之【体裁】:七绝【内容】:--------------------两头纤纤八字眉,半白半黑灯
-
万里籋浮云,一喷空凡马。叹息曹瞒老骥诗,伏枥如公者。山鸟哢窥檐,野鼠饥翻瓦。老我痴顽合住山,此地菟裘也。 作品赏析【注释】①作期同上。起笔雄健,以天马喻英才,更借曹操诗句自抒心志。但放眼现实,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重阳古诗词配乐,内容包括重阳节朗诵诗歌背景音乐要纯音乐不要待歌词的音乐,重阳节诗歌的配乐,求重阳节敬老爱老的诗词(配乐)。我这里有一手网友自己原创的诗词《重阳慢》,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帮助你重阳节*忆菊梦重九菊海,观之甚叹,忽忆儿时与祖父情深,幼年弱质幸承怜爱。
-
池馆清且幽,高怀亦如此。有时帘动风,尽日桥照水。静将鹤为伴,闲与云相似。何必学留侯,崎岖觅松子?
-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
-
《马屁大观》 这是一本饶有趣味的有关马屁精的古籍资料汇编,李奋起选注,1991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列入《魍魉世界》丛书之一。阿谀奉迎,俗称溜须拍马、拍马屁、拍马或马屁,是寡廉鲜耻之徒为达一己之私利和
-
益节俭,服饰不事鲜好,持不杀戒,食无贰味。|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益节俭,服饰不事鲜好,持不杀戒,食无贰味。》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
-
上阕写赏心亭的所见所感。赏心亭,据《景定建康志》,“在(城西)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开头两句由写山到写人,紧紧扣住了题目。苍翠的群山仿佛有意要同高雅的人交谈,他们联翩而来络绎不绝,有似万马奔腾.它们在茫茫的烟雨中迷了路,
-
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白翎金竿雨中尽,直余三脊残狼牙。我寻平原乘两马,驿东石田蒿坞下。风长日短星萧萧,黑旗云湿悬空夜。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虫栖雁病芦笋红,回风送客吹阴火。访古汍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