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引·秋怀·张可久》原文与赏析
西风信来家万里, 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 芭蕉雨声秋梦里。
张可久(约1317年前后在世),字伯远, 号小山,庆元人。工散曲。这是他的一首抒发游子怀乡离别之情的小令。
前二句以叙事为主。“西风”点出季节特点,扣题中的“秋”字;“信来”交代事情,“万里”叙说游子离乡之远;“问我归期末”,写明信的内容,表明家人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万里来信问归期,暗扣题中的“怀”字。诗人在这里虽然只写了家人对自己的怀念,但诗人对家人的怀念之情不言自明。以彼映此,通过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暗示出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这是杜甫的月夜早就运用过的艺术手法;而“问我归期未” 一句,又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分明包含着类似“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样的处境和心境。
下面三句便重点扣住“怀”字做文章。表面上看来,除去一个“梦”字以外,这三句似乎全是写景。王国维有一句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三句写景,实则是句句抒情。“雁啼红叶天”,写游子之悲。“红叶”满天,萧瑟深秋已足以使人感到悲凉;再加上一个“雁啼”,就更令人感到悲戚了。离家万里,飘泊异乡,眼观霜叶,耳闻啼声,身临其境,何得不悲?因此,这个“啼”,实在是作者发出的悲啼!“人醉黄花地”,写游子之愁。采菊饮酒,醉以忘忧,是陶渊明的排忧之法;抽刀断水,借酒浇愁,是李白的解愁之法——张可久则把陶李两家的做法结合起来,眠卧黄花地上,将酒灌满愁肠,把自己的乡愁乡思一起淹没到酩酊大醉之中了事!可见,其饮愈多,表明其愁愈多;其醉愈深,表明其愁愈甚。一个远离故土、有家难归的游子愁怀,在“人醉黄花地”的刻划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袒露。“芭蕉雨声秋梦里”,写游子之苦。夜间,不紧不慢的秋雨,一点一点地滴落在芭蕉叶上,那是何等孤苦凄戚的景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常爱用梧桐秋雨来表达她“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情苦绪,张可久的这首秋怀,也同样用了这种艺术手法。在这孤苦凄戚的秋夜,诗人即使入睡了,也无法摆脱他离乡的愁苦、思乡的恋情;这些愁苦恋情,必然会被一起带入梦境之中,去搅扰他那痛苦的心灵。可见,这三句写景之中处处藏情,情与景谐。它抒情而不露情,显得特别深沉、蕴藉。
后三句写景抒情,很有特色。由写“天”,而写“地”,而写人之“梦”,立体空间由广而窄,由外而内,逐步从广阔的外在世界探入微妙的内心世界,以外在世界映衬内心世界, 以内心世界反照外在世界,层次清晰,情景妙合无痕。再看写景本身:作品以“红叶”、“黄花”配色, 以“雁啼”、“雨声”配声; 以“叶”、“花”、“芭蕉”示静, 以“雁”、“人”、“雨”示动,它们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情景相生的美妙意境,细腻感人地表现了游子怀乡的离情别怀。
-
[原 文] 余尝①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②,自③绝徼④海外,奇花异石⑤无所⑥不致⑦,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⑧,其⑨为⑩园(11)亦必购(12)求海外奇花石,或(13千)钱买一石,
-
无题 有一个大襟上挂一支自来水笔的记者,来约我做文章,为敷衍他起见,我于是乎要做文章了。首先想题目…… 这时是夜间,因为比较的
-
韩魏公自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王荆公初及第为佥判,每读书至达旦,略假寐,日已高,急上府,多不及盥漱。魏公及荆公少年,疑夜饮放逸。一日从容谓荆公曰:“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荆公不答,退而言曰
-
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
-
书画的欣赏与鉴别,需要相当的学识和精细的观赏能力。前篇:吴丞相对“正午牡丹”的分析颇为精到,这里不单表明他具有丰富的绘画知识和鉴赏经验,还表明他对于生活亦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
作者: 邵迎武 给我们家庭,给我们格言 你让所有的
-
松风溜溜作春寒,伴我饥肠响夜阑。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
-
《处己应物,壹以诚信。》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名句】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 语出唐代李贺《嘲少年》诗。不要以为青春年少永远长在,头发变白、面皮起皱专门等待着你。说明人不可虚掷时光,老大无成,而应珍惜年华,有所作为。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有关童年的古诗词句,内容包括关于童年的诗句,描写童年的古诗句,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词。1.《牧童诗》宋代: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2.《夏日田园杂兴·其七》宋代:范成大昼出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