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王之涣》原文与赏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鹊楼,或称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府城,原在黄河中水洲,后倾圮,匾额移至城楼上。原楼有三层,站在上面可见黄河与中条山, 当时常有鹳雀飞来停留在上面,因此得名。
这首诗写登楼所感, 言简意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写登楼后所见到的景色。抬头远眺,望见夕阳沿着一抹青山落下去;俯首鸟瞰,不尽黄河水,汹涌奔腾,流向东海。白日的“依山尽”是眼见的实景,黄河“入海流”乃是由“流”和流向的实景衍化出的想象之景。这就从高、大、长、远上显示了诗人视野的广阔,使人眼前呈现出一幅宏阔瑰丽的画图。这幅画图,就形体而言,有“圆”日,有“长”河,有“高”山;就色彩而言,有“白”日,有“青”山,有“黄”河。同时,首句着一个“依”字,表现日落的缓慢,大有依恋不舍之意;次句用一个“入”字,写水“流”得迅疾,颇有一泻千里之势。日迟迟而落,水滚滚而去,天上静谧,地面喧腾,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人大有如临其境之感。
作者的高明处,是在这幅画图上,取其大景,遗其小景,留其要景,弃其次景。写太阳落山,从纵的方面可贯天地;写黄河入海,则从横的方面能通大地。就这两方面,便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境界,显示出了祖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自己的开阔胸襟。如果只注目于花卉草木之间,醉心于山林泉石之上,则显不出诗人立足之高,眼界之广,心胸之阔,山河之壮。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是上两句的继续和发展。“欲穷千里目”,说明上两句所写景物,还是未穷之景, 已经如此壮美,穷千里之外,其景将更为动人了!“欲穷”两个字用得非常妙,它说明上面所见景物感人之深,这才激起要“穷”的愿望;又自然导出了下面“更上一层楼”的要求。
但是,全诗到了“更上一层楼”后戛然而止,对穷千里之后的实景,采取了虚写的办法。在这里,虚写比实写更富有表现力。它能够引人遐想,想象到更上一层楼后将会见到云霞满天,暮霭遍地,青山逶迤而去,黄河奔腾而来……可是诗人点墨不溅,苍山云海尽寓诗中,五光十色掩于纸面。这就能使人的视野更为拓宽,丰富的内容尽在不言之中。
为什么虚写能起到实写的作用,甚至比实写更有表现力呢?这是因为虚和实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要想让虚达到预想的效果,先决条件就在于实写部分要写足、写好,绘形则形态毕现,着色则众采纷呈。这样实写就有令人想象的依据,虚写在实写的基础上就会达到自然的升华。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而且孕含着一种富有启发性的哲理,能激励人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登高可以博见,立足点愈高,视角愈大,视野愈阔,这是客观规律。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景的具体描写,揭示了这个带普遍性的规律,由个性显示了共性,因此它的意义就不仅仅局限于登高望远了,而能启发人在工作、学习等一切方面,都去作不辞劳苦的攀登。
-
《致知力行,惟在于实.一有不实,则不能造其极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致知力行,惟在于实。一有不实,则不能造其极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明·薛瑄 《薛文清公读书录》 卷六,治
-
【注释】 ①蘼芜:一种香草,叶子风乾可以做香料。古人相信靡芜可使妇人多子。 ②姝:好。不仅指容貌。当“新人从门入”的时候,故人是丈夫憎厌的对象, 但新人入门之后,丈夫久而生厌,转又觉得故人比新人好了。这里把男子喜新 厌旧的心理写得更深一层。
-
刘伶 ① 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 “君饮太过,非摄生 ② 之道,必宜断之。”伶曰: “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 “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
-
明·屠隆2燕市带面衣3,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4。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5。人、马
-
王国维《人间词话·夜深千帐灯》经典解读 夜深千帐灯 “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
-
《羲皇上人》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又
-
【原题】:彭九廷评改丞卫首垂临访未遂驰贺辄成鄙句少伸愧谢
-
颖叔出使临洮,轼与穆父、仲至同饯之,各赋诗一篇,以今我来思为韵,致遄归之意,轼得我字。西方犹宿师,论将不及我。苟无深入计,缓带我亦可。承明正须君,文字粲藻火。自荐虽云数,留行终不果。正坐喜论兵,临老付
-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董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以文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师道类名言赏析《(董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以文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