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题 解】
本文是作者于熙宁初年(1068)擢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于府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在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荷叶轻摇,清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夹叙夹议夹抒情。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文通过以莲的美好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夷和厌恶。
首先,文章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分别赋予了菊、牡丹、莲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以表达自己的志向。“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隐逸,也不贪图富贵,而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这样写的好处就是能够把比较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能够引起阅读兴趣并发人深思。
其次,文章还巧妙地运用衬托和比喻。全文先后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花,使主题步步深化,有力突出了主旨。将菊、牡丹和莲花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十分贴切。特别是描写莲花,处处紧扣“君子”的性格特征,使莲花的特征和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为写物,实则写人,从中可见作者的情怀和操守。
最后,本文语言讲究句式的整齐对仗,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将骈句和散句相结合,使文章错落有致,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春日思家之词。叙述上,曲折穿插,错落有致!所抒情感,强烈真挚,而且呈现出起伏跌宕的变化。 开头两句写春景:梅花初落,庭榭之间余香犹存;芳草已长,池塘岸边一片新绿。这一派园林春景是怎样被主人公关注的呢?说到这里,此词叙
-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1],二月山城未见花[2]。 残雪压枝犹有橘[3],冻雷惊笋欲抽芽[4]。 夜闻归雁生乡思[5],病入
-
横槎晚渡碧涧口,骑马夜入南山谷。(音裕)谷中暗水响泷泷,岭上疏星明煜煜。寺藏岩底千万仞,路转山腰三百曲。风生饥虎啸空林,月黑麏窜修竹。入门突兀见深殿,照佛青荧有残烛。愧无酒食待游人,旋斫杉松煮溪蔌。
-
这是一首咏物诗。古人咏菊之作很多,但此诗为作者一念触发,灵感倏至而作。 头二句写作诗缘起,乡居野处的百姓出于对隐居的英雄的敬佩,相赠菊花。首句“战罢秋风笑物华”,起势不凡,一个“战”字,一个“笑”字,使横戈疆场而又乐观坚贞的民族英
-
陈与义 仙人缃色裘,缟衣以裼之。 青帨纷委地,独立东风时。 吹香洞庭暖,弄影清昼迟。 寂寂篱落阴,亭亭与予期。 谁知园中客,能赋 《会真诗》。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这年初春,作者
-
楚商臣弑君 (文公元年) 【题解】 楚成王最终被自己的儿子杀死,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没能听取令尹子上的劝告。起初,他曾经就立商
-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作品赏析【注释】:“怅望送春怀”,起笔取杜牧《惜春》诗句,点对酒
-
顺宗崩驾疑案新探 一 正名乍读本文题目,大家
-
《 夏日南亭怀辛大 》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 【注释】 ①辛大:作者友人
-
名言: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注释: 幼有所长: 少年人有使之成长的条件。矜(guan): 通“鳏”, 年老无妻者。寡: 丧夫者。孤: 丧父者。独: 丧子者。 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