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妇词》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织妇词
元稹
【原文】
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1]。
蚕神女圣[2]早成丝,今年丝税[3]抽征早。
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4]。
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5]。
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6]苦难织。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7]嫁不得。
檐前袅袅[8]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
羡他虫豸解缘天[9],能向虚空织罗网。
【注释】
[1]蚕经三卧行欲老:蚕有眠性,蚕种三卧之后进入四眠,四眠后即上簇结茧。古织妇往往亦为蚕妇,所以要提前做准备。
[2]蚕神女圣:古代传说黄帝妃嫘祖是第一个发明养蚕抽丝的人,民间奉之为蚕神。
[3]丝税:唐代纺织业极为发达,荆、扬、宣、益等州均设置专门机构,监造织作,征收捐税。
[4]戎索:本义为戎法,此处引申为战事。
[5]罗幕:即丝罗帐幕。
[6]变缉:变动丝缕。撩机:拨动织机。
[7]挑纹:挑出花纹。
[8]袅袅(niǎo):摇曳、飘动的样子。
[9]天:天性。
【作者介绍】
元稹(779-831年),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举明经科,贞元十九年(803年)举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
元稹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830余首。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为乐府古题十九首之一。虽然属于“古题”,却合乎白居易对新乐府的要求。即“首句标其目”,开宗明义;“其辞质而径”,读者易晓;“其事核而实”,采者传信;“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此诗以荆州首府江陵为背景,描写织妇被剥削被奴役的痛苦。其中“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两句,说的是为了能够完成“挑纹”的精美织品,竟然导致两个女儿终老于家不得嫁人的悲剧。全篇仅一百一十字,语言简练,却层次丰富,显得意蕴深厚,十分耐读。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这句名句形象地描述了古代贵族老者的悲凉境遇。明镜是指奢华的宫殿,白发象征衰老。老者怀照明镜,看到自己白发如雪,颓败的身影。这句诗通过对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传达了人生短暂、岁月不饶人的主题。+
-
因何读书我因为寂寞,所以读书。东坡云:“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如今正是六月天,到岁末还早,
-
【名句】君子博学而日参 ① 省 ② 乎已,则知 ③ 明而行 ④ 无过矣。 【注释】①参:检验。②省:反
-
【原题】:白云先生鲁叶殿丞交之父有隐节其居徽考秘则镑为魏高士守一庵高士上皇所宾礼庵亦赐地也高士亡矣而白云之后至食不给过之慨然为赋此篇
-
铜壶方促夜,斗柄暂南回。 稍嫌单衣重,初怜北户开。 西园花已尽,新月为谁来。 时节过繁华,阴阴千万家。 巢禽命子戏,园果坠枝斜。 寂寞孤飞蝶,窥丛觅晚花。 绿水
-
宋词典故·韩五 【出典】 宋·李幼武《四朝名臣言行别录》卷六:韩世忠“家贫无生业,嗜酒豪纵,不拘绳检,人呼为泼韩五。” 【释义】 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他少年时豪纵不拘小节,人称“泼韩五”。后因
-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出处】唐李白《静夜思》 【注释】抬起头来,望见皓月当空明光光;低下头 来,思念故乡情意绵长长。后用来表达异乡游子对月怀人的深情。 【鉴赏】明亮的月光照在我的床前,那
-
凿崖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
天生逸世姿,竹马不曾骑。览卷冰将释,援毫露欲垂。金貂传几叶,玉树长新枝。荣禄何妨早,甘罗亦小儿。
-
老建筑是有生命的,当沉默冰冷的钢筋水泥与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联系在一起,就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在后人缅怀的目光和追寻的脚步声里,那些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