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王昌龄》原文与赏析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诗,是唐人绝句中压卷之作。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对其作了具体分析:
“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 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息。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言李将军也”。边防筑城;起于秦汉。
明月属秦,关属汉, 诗中互文。
这段话是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并没有说出它的妙处何在。其中提到的“诗中互文”,是指“互文见义”这一修辞方法的运用。所谓“互文见义”,是指本应合起来说的词语分开来说,但在解释时仍须按照原来的意思。诗人借助这种“互文”的技巧,出色地写出了边塞战争不断的史实,表达了他制止外族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与安全的愿望,使诗的机趣的光耀,在通篇中闪射出来。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它“奇”,那么“奇”在何处呢?这一句诗是写景,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关城月夜图。明月孤悬高空,关塞静寂荒凉。诗人将“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互文见义,自然不能仅仅认为这是由于诗句字数的局限及囿于平仄的协调,而应理解到它暗示着自秦汉以来抵御异族的战争从未止息,把上下一千年的整个边塞形势作了总的概括。正因为是互文,就不能将这句诗解释为“明月是秦时的,关塞是汉时的”,而应指“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塞”,“秦汉”拆开来说了。但诗绝不能写成“秦汉明月秦汉关”,因为这样一写板滞枯涩,诗味爽失。写成“秦时明月汉时关”,便能在引导人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上富有诗意,同时在“秦时”与“汉时”于相同语位而复合“秦汉”一意的安排上, 显示出明割暗联的语言变化。就如木兰诗里的排比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并非指一处买一种物件。“东西南北”是泛指各个市场,即跑遍各处把所有需要添置的物件都买到了,用互文见义的手笔渲染了木兰准备从军的忙碌气氛。同理,“秦时明月汉时关”,说秦只说明月,也包括了关塞,说汉只说关塞,也包括了明月,又前面省略“汉”字,后面省掉“秦”字,也都在“秦”中包括着“汉”,“汉”中包括着“秦”,这就化质实为空灵,把人们的想象调动起来。明月啊,曾经照过统一中国的秦朝和强盛当世的汉朝,如今又照在干戈频仍的唐朝!关塞啊,从秦汉时代开始就是抗拒北方强敌入侵的屏障,如今还是抵御异族来犯的依托!在这里,诗人利用“秦汉”一词的拆用为两个字,就在秦至汉的历史的延续,扩展而使人联想到现在上,满怀深情地说明了自秦汉以来烽燧不熄,边境的战争绵延不尽,如今镇守边关的将士依然在莽莽黄沙的土地上沐浴着硝烟,长期不能返回家乡!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巧妙地承接了秦汉,写战争旷日持久,将士久戍不归。又连着上句的“明月”、“关(塞)”,让征人思妇厌恨“频年不解兵”的情景在读者的想象中浮现。三、四两句用“但”作一转折,借对历史上名将李广的怀念,抒发了希望朝廷能任用尽忠为国的“龙城飞将”来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太平的爱国激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两句,意思是:只要李广这样的将军还活着,就定能阻止敌人的马队从阴山进入内地。“阴山”,在今内蒙古北部,西起于河套西北,东接大兴安岭。这两句诗, 可以说是“秦时明月汉时关”涵意的归宿,圆满地表达了全诗的主旨。
这首出塞诗,历来为人们推崇激赏,尤其是开头的互文见义的诗句列入了名句之列,这绝不是偶然的。
-
【原题】:公实公衍伯仲相访云木犀再花香橘新摘也并以为惠且将以佳篇因次韵
-
鸿雁 作者: 韩文奇 【本书体例】
-
论题解析 [解题]难与易(diffculty and easiness),即困难与容易。困难,是不易克服的不利条件和阻碍事情顺利发展的问题,是处境上的艰难,是工作中的困难,也指生活中的穷困;而容易呢,
-
印度作家尼勒默尔·沃尔马*的代表作品。1960年《候鸟》出版后,被公认为是印度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品之一。沃尔马的作品中,人物多半是孤独、
-
旅行札记 ◆ 裴多菲 在世界上,有一位助理编辑,由于他厌烦豪华的机关生活而开始了一次长途旅行。 这不是什么秘密,我直截了当地
-
“高楼喜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高楼喜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 主人公久居高楼,不知时序的变迁,偶见窗前一朵鲜花吐
-
首先说一下,词题中的“怀古”。从全词内容看,实在没有多少“怀古”成份。写孔、孟之事是在运用典故,擫笛宫墙是借喻,都是一点即可,没有就古人之故事作深入阐述。而其余部分则都是在写自己,说当世,以“伤今”则更为妥当。大概是因为“伤今”不便明说
-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南方旧战国,惨澹意犹存。慷慨因刘表,凄凉为屈原。废城犹带井,古姓聚成村。亦解观形胜,升平不敢论。楚地阔无
-
沈从文谈到沈从文,很多人总是说他当年扫厕所时受到的委屈,说者心生同情,听者感慨唏嘘。其实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有人一边上厕
-
1978年8月11日,一只载着3名美国航空家本·阿布鲁佐、马克西·安德森和拉里·纽曼的巨型气球“双鹰2号”,从美国缅因州大西洋沿岸的一个地方起飞,开始了充满艰险的横渡大西洋的飞行。经过艰苦的6天6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