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寺赏牡丹·苏轼》原文与赏析
人老簪花不自羞, 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 十里珠帘半上钩。
吉祥寺故址在今杭州市。这首七绝当作于诗人的杭州任上。
作品题为“赏牡丹”,其实是“赏人”——此人不是别人,就是诗人自己。
第一、二两句是“自赏”。诗人到吉祥寺欣赏牡丹, 也许是牡丹的姿色令诗人欣喜若狂吧,他情不自禁地掐下两朵鲜花戴到了自己的头上。“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作品一开头,就活脱脱地为自己勾出了一副滑稽相。读了这两句诗,我们就好象看到了一个须发花白的老人,满头戴着鲜花,正颤颤巍巍而又喜气洋洋地向我们走来,几乎可同头戴鲜花闯入怡红院的刘姥姥比美。诗人的这种狂态傻气,岂不令人解颐?诗人不仅在形态上又狂又傻,且在心理上亦狂亦傻。“不自羞”,这样做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怕别人笑话什么?如果说有谁会感到害羞,那只有花儿——它应该为自己被戴在一个老人的头上而感到羞惭。“花羞我不羞”,这就是诗人那种既狂且傻、得意自赏的心理。
后两句是“他赏”,即写别人对诗人的观赏。“醉归扶路人应笑, 十里珠帘半上钩。”诗人赏花赏得很开心, 自然要饮酒助兴。他喝得酩酊大醉,连走路也得靠人搀扶。一个醉得磕磕绊绊,头上又满插鲜花的老人, 自然会引起别人的围观和哄笑;加之这位老人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而是一州的长官,就难怪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看了。第三句在前两句“簪花”的基础上加上一“醉”,便把诗人的狂态和傻气又推进了一层;而结句更以别人的争相观看和哄笑极力烘托,终于托现了一个放浪不羁、鄙俗超凡的诗人形象。
诗人之所以采花自簪、开怀畅饮,都与牡丹喜人有关。故作品虽然写自赏、写他赏,却一点也不离题。
-
五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课外古诗词(五年级下册必背课外古诗文20首)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五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课外古诗词,内容包括五年级下册必背课外古诗文20首,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古诗,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外古诗九首。《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篇目》各年级安排表 年级 诗题 朝代 作者 一 年 级 江南 汉乐府 风 唐 李峤 敕勒歌 北朝民歌
-
龙沙豫章北,九日挂帆过。风俗因时见,湖山发兴多。客中谁送酒?棹里自成歌。歌竟乘流去,滔滔任夕波。
-
【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注释与译文]越窑是著名的青瓷窑,在浙江余姚。两句的意思是:在深秋风紧露浓的季节越窑开了,烧出的青瓷器一片青翠,犹如葱绿的山色。这是咏瓷器的千古名句。 参考文献
-
作者: 韩文奇 【本书体例】
-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出处】唐张泌《 寄人二首其一 》 【意思】离别后梦里依稀来到谢家,徘徊在小回廊阑干畔底下。 【全诗】 《寄人二首其一》 .[唐].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
-
《水仙·水仙》咏水仙诗鉴赏 吕诚湘魂懒上木兰
-
我不大喜欢音乐。不知为什么,颜色与气味常常使我快乐,而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即使是所谓轻性音乐,那跳跃也像是浮面上的,有点假。譬如说颜色: 夏天房里下着帘子,龙须草席上堆着一叠旧睡衣,折得很齐整,翠蓝
-
【名句】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注释与译文]因为失恋,心情苦闷,从此再美的夜景也不爱,任凭它明月西下也无心赏玩了。 参考文献 (唐)李益《写情》
-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长忆商山,当年四老,尘埃也走咸阳道。为谁书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
-
津桥残月晓沈沈,风露凄清禁署深。城柳宫槐谩摇落,悲愁不到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