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助焉.古之圣帝明王,所以能亲百姓,训(顺)五品,和万
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助焉。古之圣帝明王,所以能亲百姓,训(顺)五品,和万邦,蕃黎民,……实德是为,而非刑之攸致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句子出处:汉·仲长统昌言,重道立德类名言句子
进行道德教育, 是君主的基本职责, 而刑罚只能作为辅助的工具。古时圣明的帝王,他们能够使百姓亲近,把君臣、父子、夫妇、 兄弟、 朋友这五伦关系理顺, 众多国家太平, 民众生活富足的原因, ……实在是道德教化的成就, 而不是刑罚所能达到的。
-
越谣歌 作者: 靳极苍 【本书体例】
-
王十朋《夜雨述怀》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 ① 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 ② 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 ③ 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 ④ 【注释】 ①庭芭:庭院中的芭
-
《养儿待老,积谷防饥。》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名言: 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 注释: 唯唯: 恭顺和应答声。谔谔: 直言争辩的样子。 句意: 众人唯唯诺诺, 还不如一个人的直言争辩。 出处: 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
-
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这是一首描写秋猎的词,词中所描绘的是在北京十三陵地区的行猎。 上片着重写景,景中已透露了凄怆之情。“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停马且住,看到眼前一望无垠的青山,连绵成无尽的屏障,在这里的天地间,繁华显得微不足道,这份苍茫深入人心。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注释】 选自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凋:凋残,零落。 衣带:衣服。带,衣服外面栓的腰带。 伊:你,他。 度:次,遍。 蓦然:突然。 阑珊:歇息,将
-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示:教导。子聿(y):陆游的小儿子。学问:读书治学。无遗力:不遗 余力,用出全部力量。少壮:年轻的时候。始:才。工夫:学
-
[明] 海 瑞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谨奏 ② :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责,求万世治安事: 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凡民生利病,一有所不宜,将有所不称其
-
名言: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句意: 事情没有比有效验更明确的了, 言论没有比有证据更确实的了。 出处: 汉·王充《论衡·薄葬》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
- 干请伤直性。|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纵死犹闻侠骨香。|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
- 《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什么
- 我是一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