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葛》情诗三百首赏析
采葛
作者: 高海夫 【本书体例】
【原文】:
彼采葛兮(1),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3),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鉴赏】:
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中说:“采葛,怀人也。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所说极是。
“采集皆女子事”,这在诗经、特别是十五国风中,是有不少例证的。如“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关雎)“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卷耳)“采采芣苡,薄言采之。”(芣苡)“于以采蘩,于沼于沚。”(采蘩)“春日迟迟,采蘩祁祁。”(七月)等等。而且,这些从事采集之事者,除卷耳篇中那位似是贵族妇女外,其余大抵皆下层劳动女子。本篇中所写的这位采葛、采萧、采艾者,当亦是这样一位姑娘。全诗即抒写男主人公对这位姑娘极为热切而挚烈的爱恋之情。
抒写这样的爱恋之情,其艺术方法原是极为多样的。本篇既没有像关雎篇那样,借“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细小而典型的情节来传达其急切难耐之苦;也不像蒹葭篇那样,创造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画面,以烘托、显现他含情脉脉的痴想;更不像后世诗家词人那样,或曰:“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或曰:“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晏几道临江仙)写得那么曲折、细腻、含蓄,而只是以实际相别的时间本极短暂,而心理感觉却分外久长这一巨大的反差,来突现其爱恋之情的强烈。措语自然、真率、爽朗、明快,带有浓郁的民歌气息,然又言简情深,意余言外,仍有很强的表现力。“一日三秋”这一成语,至今仍出现在人们的口头笔下,存活于现代语言中,就是这首小诗艺术表现力的显证。
“三秋”一词,本可指三年,亦可指秋季三月,但在这首诗中,用于第二章,上较长于三月,下较短于三岁,当以指三季为宜。“一日不见”,由“如三岁”,而“如三秋”,而“如三月”,层层递进,情感则愈转愈深。重章迭唱,回环复沓,这原是十五国风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但每章只调换一、二字,语义并非平列,含情由浅而深,其他篇章却并非尽都如此。这种形式,在今天的民歌中仍不时可见,其渊源所自,可谓远矣。
-
这首小令,写夫妻相别情景。眷恋之情,化为热泪,倾注如雨。说不尽“草草离人语”,生动地勾出了临别时难分难舍之状。全词意境清雅,缠绵婉约,饶有韵味,颇有南唐北宋之风。
-
终南 作者: 李芳明 【本书体例】
-
天官考历占元日,浃宇祈农协盛时,芟柞尚传周室颂,枌榆仍秩汉家祠。三农普遂耕耘乐,万象均承雨露滋。推策授人敷景化,穰穰喜贶亿年期。
-
《事物纪原》又名《事物纪原集类》,是我国流传下来比较早的一部考证事物起源和沿革的专门性类书。宋高承编撰。成书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主要版本有宋庆元三年(1197)建安余氏刊本;明正统十
-
草阁临无地,柴扉永不关。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久露清初湿,高云薄未还。泛舟惭小妇,飘泊损红颜。 作品赏析朱氏编在大历元年。《杜臆》:公在夔别构草阁,故云“草阁柴扉星散居”,而“沙上草阁”诗又可证
-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山西麓,是万里长城的西端终点,明洪武年间建。关城南为祁连山,雪峰如玉,绵亘千里;北为龙首山,与祁连山对峙,雄关高踞其间,两侧城墙横穿戈壁,与两山相连,形势险要,自古为军事要地。东西
-
高车赴南岘,敝郊主东道。风采喜一见,布素情相好。屈指四十秋,于今岁寒保。我起为君寿,善颂复善祷。愿尽杯中物,薄言理可到。君子贵有终,功名非必早。期端卿大夫,所尚贤而老。世虑久乃周,圣门深已造。与君誓许
-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1],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作品赏析【注释】:[1]:左“革”右“录”。原题:有客慨然谈功名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信南山 作者: 路雪彩 【本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