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李峤》原文与赏析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李峤(644—713),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属地)人,进士出身,官至中书令,封赵国公,曾多次被贬。他富才思,善诗文,著有文集五十卷,杂咏诗十二卷。
这首诗全唐诗第三册第六十一卷归李峤,诗题为中秋月二首,此首为第二首;第十九册第六百三十九卷则归张乔,诗题为对月二首,此为第一首。文苑英华归张乔,诗题为对月二首。万首唐人绝句(上册第九页)归李峤,诗题为中秋月二首。现从万首唐人绝句归李峤所作,题作中秋月。
这首诗虽然题为中秋月,可是它不是写皓月当空的明丽景色,也不是对月兴怀,抒写离情别绪,而是借月言理,寓理于形。
“圆魄上寒空”,叙明月东升之象。魄,桂魄的简语,为月亮的别称。寒空,高寒的天空。圆圆的月亮,冉冉上升,中秋圆月犹如一轮冰团,晶莹明洁。“皆言四海同”,“皆”,概及一般的人,都说四海之内总是一样。由“言”,导出议论,为下面异说突出安根辟源。诗的后两句,则就“皆言”提出异议:“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以反诘语出之,实为肯定之意。“四海同”,认为无一例外,千里外有风有雨,则为例外,这既是诗人的想象,也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人们于此时此地所见的月,与彼时彼地所见的月,环境条件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可是一般地说,人们往往被眼前的景象迷惑,以己推人,以此代彼,看到皓月清辉,弥满天宇,便误以为普天之下莫不如此。诗人提出这个问题,确是视野广阔,见解超卓,精警奇绝。
诗人如果仅仅是提出看问题不能有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固然在事理上有超常的认识,能给人以启示。诗是抒情的,哲理要和感情相融洽,才使诗韵味富含。李峤曾多次被贬,生活中使他体验到“政治气候”也是如此,这里可能很清明,而另外地方也可能很是黑暗,诗人寄慨于此中,更发人深省。这首诗也就是由于物理、事理、情理三者统一,所以字虽少而意却丰,诗虽短而情却长。
-
越俗僭宫室,倾赀事雕墙。佛屋尤其侈,耽耽拟侯王。文彩莹丹漆,四壁金焜煌。上悬百宝盖,宴坐以方床。胡为弃不居,栖身客京坊。辛勤营一室,有类燕巢梁。南方精饮食,菌笋鄙羔羊。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一馔费千
-
6月 解放战争爆发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编制序列 : 1946年6月,中共中央军委为准备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集中兵力机动歼敌,指示各战略区调整部署。编制序列如下:中央军委及总部:中国共产党中
-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① 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②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 ③ 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 ④ 既见君子,赐我百朋。 ⑤ 泛泛杨舟,载沉载
-
植白: 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仆少小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
-
独步在郊野,秋风阵阵的打过来,使我感着他严肃的威力。树在摇撼着,片片的树叶都在无效的挣扎之后飘落了。 秋是顽皮的女孩,是英国Rogers Wray说的。我竭力要戴上R. Wray的眼镜,想从这风底摇撼
-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出处】唐杜甫《 狂夫 》 【意思】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一阔就变脸,早与我断的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
-
【注释】 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孔子语。 言:言辞,文章。 志:思想、感情、抱负、意志。这里指文章表达的内容。 文:文采,辞藻,文饰和表现技巧。 行:流传。 【赏析】 这是孔子谈论言与文的关系的
-
高秋苏病气,白发自能梳。药饵憎加减,门庭闷扫除。杖藜还客拜,爱竹遣儿书。十月江平稳,轻舟进所如。
-
【名句】君子恭敬撙节 ① ,退让以明礼。 【注释】①撙(zun)节:约束,克制。 【释义】君子待人恭敬并且克制自己,以谦让的态度来表明礼节。 【点评】谦逊有礼是人的基本教养,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能得到
-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晏子不更宅(杂下·二一)》原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