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易水歌
荆轲
【原文】
风萧萧[1]兮易水[2]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注释】
[1]萧萧:形容风声。
[2]易水: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作者】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战国后期,秦国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自公元前230年始,相继攻韩、克赵、击魏、破楚、灭卫,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为阻止秦国的进攻,燕太子丹请荆轲谋刺秦王嬴政。为报国仇,亦为了答谢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荆轲慨然应允,准备以秦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献燕督亢地图为由,接近秦王刺杀他。出发时,燕太子丹同众宾客送荆轲至易水河畔,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一种形状似筝的古代乐器),荆轲高声地吟唱出这首短歌。
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赏析】
易水歌,一作渡易水歌,是战国时期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去秦国刺杀秦王在易水饯别之际所作的一首楚辞,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
全诗仅两句。第一句通过描写秋风萧瑟、易水寒冽,极述天地愁惨之状,渲染了苍凉悲壮的肃杀气氛,透露出歌者激越澎湃的感情。第二句表现主人公大义凛然、义无反顾、抱定必死决心深入虎穴的献身精神。全辞语言简洁直白,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曲绝唱。
对荆轲的行为,自古以来评价不一。有人说荆轲是舍生取义的壮士,有人说他是微不足道的亡命徒,还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的恐怖分子。这些我们暂时不去讨论,仅从歌辞本身而言,这首不假修饰、质朴无华的歌辞,“写出天地愁惨之状,极壮士赴死如归之情”(岁寒堂诗话)。正是因为荆轲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才使之具有了感秋风、动易水、惊天地、泣鬼神的慷慨激越的情怀,呈现出回肠荡气的巨大魅力。
-
“咬得菜根,百事可作,”这句成语,便是我们祖先留传下来,教我们不要怕吃苦的意思。 还记得少年的时候,立志要作一个轰轰烈烈的英雄,当时不知在哪本书内发见了这句格言,于是拿起案头的笔,将它恭楷抄出,粘在书
-
《教家立范,品行为先.》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教家立范,品行为先。》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孙奇逢 《孝友堂家训》,迁善崇德类名言句子
-
名言: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注释: 辟: 举荐。 句意: 有才能的人就举荐他, 没才能的人就罢免他。推举要公正符合道义, 即使是自己的怨仇也要推举。 出处: 《墨子· 尚贤中》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词林正韵》 荒径两栖凭,疏林望远行。夙愿疑、风起遐庭。 二十载衷吞噬负,斟薄酒、著相憎。 惟是雨间声,可堪窗里灯。曳阑珊、吹进凄零。 好梦往由多故事,羁绊处、为谁听。
-
古代名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注释与译文为:文章本来就是与天成就,妙手创作文学作品只是偶然之幸。这句名句表达了文学才能超越努力的重要性。一个好的作品不仅需要作者的努力与天赋,更离不开一份灵感的降临。只能靠妙手偶得之,意味着即使下了一番苦功,最终是否拥有好作品还是取决于命运。所以,在创作文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心准备与积累,但也要顺应自然的过程,珍惜每一份灵感的机缘巧合。
-
独酌芳春酒,登楼已半醺。谁惊一行雁,冲断过江云?
-
作者: 杨明琪 【本书体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描写时光的句子,内容包括形容时光匆匆的古诗文句子,描写好时光的诗句,形容时光的古诗句。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____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翻译】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
-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① 。(《老子·六十七》) 【注释】 ①器长(zhāng):器物之长,应该是道。 【译文】 我有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