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牧》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满庭芳·牧
赵显宏
【原文】
闲中放牛,天连野草,水接平芜[1]。
终朝饱玩[2]江山秀,乐以忘忧。
青箬笠西风渡口,绿蓑衣暮雨沧州[3]。
黄昏后,长笛在手,吹破楚天秋[4]。
【注释】
[1]平芜(wú):平坦的草原。
[2]饱玩:指尽情欣赏、游览。
[3]青箬笠(ruò lì):用箬竹编织的斗笠。唐代诗人张志和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沧州:水滨之地,常指隐士居处。
[4]楚天秋:指江南的秋景。
【作者】
赵显宏,元代散曲作家。号学村。约1320年前后在世。生平、里籍均无考。长于散曲,作品中有自写其行迹者,如行乐云:“十年将黄卷习,半世把红妆赡。”叹世云:“功名不恋我,因此上落落魄魄。”闲居云:“林泉疏散无拘系,茶药琴棋。”可见其为一终身布素之文人。散曲风格清新朴实,语言通俗流畅。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150人之中。现存小令21首。
【赏析】
这首曲子是作者分别描写渔、樵、耕、牧四支曲中的一首。此曲借描写田园放牧生活的情趣,表达了作者欣赏江山秀色时的欣喜和内心的欢快之情,是元曲中写景抒情的名篇。
曲子的开头,作者以一个“闲”字总领全篇,先后描绘了旷野风景,刻画了牧人的形象,表达出诗人摆脱名缰利锁、归返自然后的无尽乐趣。但“乐中忘忧”并非真的“无忧”,西风暮雨中独披蓑笠的形象,秋色黄昏里横吹长笛的场景,也悄悄渗透出一种孤寂落寞的情绪。曲中既有明言直语的表白,也有含蓄蕴藉的点染,本色和文采相映成趣,读起来别有韵致。
从总体上看,诗人毕竟不是农人,虽然斗笠蓑衣,耕种放牧,怡情山水,乐以忘忧。但“吹破楚天秋”的长笛声中,仍然包含着对社会现实的许多感慨。全曲形象生动逼真,景物淡雅秀美,风格飘逸清秀,韵致天然。
-
俄法借款或称“四厘借款合同”。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向帝国主义国家举借的政治性贷款。《马关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要在三年内偿付对日赔款二万万两,后来又加上赎辽费三千万两。当时清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不足八千九百万两
-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
-
琉璃百顷水仙家,风静湖平响钓车。寂历疏松欹晚照,伶俜寒蝶抱秋花。困眠不觉依蒲褐,归路相将踏桂华。更著纶巾披鹤氅,他年应作画图夸。
-
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云澹星疏楚山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雨外蛩声早。细织就、霜丝多少。说与萧娘未知道。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译文人离去后西楼就变得空空如也,鸿雁也
-
很向往临川,却没能生在临川,也没去过临川;很崇拜汤显祖,却生活在与临川派齐名的吴江派所在的地方。现在,每天都走在吴江派宗师沈璟与顾
-
《君子以朋友讲习。》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周易·兑》,良朋贤友类名言句子
-
姜宸英 予得此于定海 (1) ,命谢子大周抄别本以归 (2) 。凡五、七言近体若干首,今久失之矣,聊忆其大概 (3) ,为之序以藏之。 呜呼! 天地晦冥 (4) ,风霾昼塞 (5) ,山河失序 (6)
-
《 赠别二首其二 》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 ①尊:同樽,酒杯。②蜡烛有心:这里心和烛芯相谐音。③垂泪:指蜡烛燃烧时滴下的烛泪,
-
凡天下文人墨士,大多都能安逸于个体的、独立的并可以冠以诗意情感的栖居;而这于吾人不然,越是诗意的、情感的,却往往越是让人感到险象环
-
名言: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句意: 赤胆忠心地侍奉君王, 忧虑国事就同操心自己家事一样。 出处: 唐·韩愈《上李尚书书》